青海民大“三重唱”提高教学质量
本报讯(记者 王英桂)“东校进舞厅,西校去食堂,民大学生聚会忙。”这句在学生中间广泛流传的顺口溜曾是几年前青海民族大学学生的真实写照。“清闲”一度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状态。两年前,青海民族大学出台《关于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10—2012)》,“提质”行动拉开序幕。如今,记者来到这所大学时,看到了一番“忙起来了”的新景象。
“我去年12月份已经考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现在计划再努力一把,争取考过专业英语四级。”外国语学院2010级藏英专业学生公保才旦自信地告诉记者。
在青海民族大学,藏英专业算得上是藏日专业的“孪生姐妹”,为了让这对“姐妹花”真正实现“精耕细作、高端培养”,青海民族大学可是下足了功夫。“他们大都是来自牧业区的‘民考民’学生,英语和日语基础基本为零。我们尝试给他们‘吃小灶’,以小班化的模式培养,聘请外教担任班主任,引进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藏族双语教师任课,并选派品质好、关爱学生、道德高尚的教师任兼职辅导员。现在看来,我们的这种尝试是成功的。”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扎西才让说,藏英、藏日两个专业的58株“优质苗子”已渐渐成长,成为青海民族大学提升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标牌。
两年多来,青海民族大学倾力打造了藏语言文学、民族学、民族法学等品牌学科专业;强化民族医药、艺术设计、民族传统体育、蒙古语言文学等特色学科专业;扶持信息科学、生物技术、工程类以及一些新建学科专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为了促进学生与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青海民族大学每周举办一次“教授风采”学术讲座。如今,这一活动成了学生又一个重要的求知渠道。
据介绍,目前,青海民族大学已成功举办“教授风采”讲座57场。为了方便更多人查阅、收看,学校还将每一次“教授风采”全程录像并上传至校园网,实现了学术资源共享。
校长何锋表示,下一阶段,学校将考虑为“教授风采”设置“风采标杆”,以院校负责人定期点评、学生网上评议等方式为每一场讲座打分,为每一位教授的学术成长“再添一把薪柴”。
在青海民族大学的“提质”行动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寻找个性成长的空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60多个门类的特长社团,覆盖了全校万余学子的六成。
有一名指导老师、有一个挂靠单位、有一定经费支持、有一项特色活动、能带动50名至100名学生是青海民族大学对校园社团工作的基本要求。目前,该校已累计投入200多万元专门用于鼓励支持校园各社团开展活动,并使其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主力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