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鲲鹏志 御风谱华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6-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其水泥绿色制成应用”项目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广西在国家技术发明奖上的突破。图为项目主持人陈平教授在人民大会堂领取获奖证书。 “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实验室”通过评估论证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水污染控制技术”视频公开课课程被列入教育部2012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是广西唯一一门入选课程。图为课程主讲教师、博士生导师张学洪教授在上实践课。 缪秉魁教授曾两次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并在第26次考察中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美国陨石队进行联合考察。

  栉风沐雨在屏风山下的桂林理工大学,集桂林山水之灵气,受华夏文明之润泽,经历了50多年的不息奋进,从名不见经传的中等专科学校一跃成为了一所以工为主,理、文、管、经、法、艺等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如今,学校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全力抓好内涵建设,着力彰显优势特色,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努力朝着高水平理工大学的目标奋进,并逐步建设成为了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

特色一:“桂工精神”贯穿在学校建设发展的整个过程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国内外无数著名大学成长的历史实践证明:大学精神对一所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着大学的发展,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所大学能不能不断提高水平、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关键在于培育大学发展的软实力。其核心要素就是一所大学经久锤炼的大学精神。

  桂林理工大学就是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凝练出了一种“桂工精神”,在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历史中,“桂工精神”已逐渐溶进每个桂工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情结和纽带,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桂工人凝聚在同样的目标下,在学校遭遇艰难曲折时升华为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1997年,原国家教委专家组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桂工精神”给专家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4年11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再次对“桂工精神”作了充分的肯定,并将“桂工精神”写进了评估意见。2005年,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校党委决定将“艰苦创业、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16个字作为“桂工精神”集中规范表述,使得“桂工精神”有了更为精炼明确的表达,也使得“桂工精神”更深地植根于每一个桂工人的心中。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桂林理工大学不断战胜艰难困苦,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并向着既定的目标勇敢迈进。学校不断发展的实践证明,桂工人身上体现和闪耀的“桂工精神”,是推动学校快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9年,学校成功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在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上确定了 “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工大学”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打基础、见成效、上水平“三步走”的发展思路。这进一步展示了桂林理工大学乘势而上、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的信念和决心。

  特色二:教学精品在改革与创新中频出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持续加大教学投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教师潜心教学,人人关心教学”的良好氛围。在实施国家教育和财政部门启动的高等学校“质量工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6项(名列广西前茅,在国内高校中也属成绩优良):资源勘查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基础地质学”、“测量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普通化学”4门国家级本科精品课程,其数量名列广西高校第一,其中,“基础地质学”是广西获得的首门本科精品课程;“管理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基础地质、水污染控制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旅游管理、环境工程5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水污染控制技术”视频公开课课程被列入教育部2012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是广西唯一一门入选课程。此外,有8个广西教学团队,29门广西本科精品课程,3个广西精品专业、重点专业,16个广西优质专业,7个广西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10项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

  近年来,学校承担省级教育科研、教学改革项目200余项。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仅2009年,就获得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主编、出版教材100多部,其中获国家级奖3本,获省部级奖27本;9本教材评选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电子测量技术(第二版)》是唯一由广西高校教师主编的国家级精品教材;在全国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多个课件获最佳技术实现奖、最佳教学设计奖等,成绩位居广西高校前列。

  就是靠稳健扎实的内涵建设打造出的精品项目,使桂林理工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特色三:学科优势与科研实力、高层次平台相得益彰

  “学科强则学校兴”。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大学科投入,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学科高地,在抓好各学科基本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根据广西有色金属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丰富和各种地质灾害频发等特点,强固了一批基础厚、实力强的传统优势学科,并依托优势专业,培育新兴专业。利用交叉学科,打造特色品牌。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资源、环境、材料、土木、管理、旅游等学科领域形成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并以有色金属开发和利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勘探技术、旅游规划等为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工、理、管、文、经、法、艺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群,拓展和创建了一批或在广西领先,或为广西独有并具有强大优势的品牌特色专业。目前已有16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3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已经获得11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3个学科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支撑学科。现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达1600多人。

  2011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是广西唯一获得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高校,有3个学科领域列入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4个专业列入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优质教学资源、优质师资为依托,于2012年开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实施实验班的专业包括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2012年在广西按一本批次、在广西区外按二本批次招生)。实验班每个专业将单独编班30人;实行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选派优秀教师授课,实行本科专业导师制,在三年级结束后综合考核排名前50%的优秀学生优先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在奖学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其他科研项目),以及海外游学、国内外校际学生交换等方面都予以政策倾斜。

  现在学校的本科专业已经达到64个,学科覆盖面不断扩大,传统优势学科特色进一步彰显,新建学科逐步成长完善,学科结构更趋合理,学科专业设置更切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

  突显优势的学科品牌建立,与学校积极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分不开。目前,学校“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已正式获批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实验室”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验收。有6个广西重点实验室,是拥有广西重点实验室最多的广西高校之一,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坚持按照“凝练方向、整合力量、构建团队、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修订科技考核、奖励办法,整合学科科研力量,构建科研团队,鼓励教师承揽高级别和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学校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迄今为止广西高校科研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还获得过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广西在国家技术发明奖上零的突破。近年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50余项,其中,2007年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的总数名列广西高校第一;2010年获全区唯一1个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区5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承担国家“973”前期专项、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际合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50余项,其中,2011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3项,经费近2500万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获专利授权150余项,连续6年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区高校前两名,多次被评为广西专利申请先进单位;被SCI、EI、ISTP收录论文800余篇。《桂林理工大学学报》为全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中文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全国、广西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积极抓好科研服务地方工作,大力探索推进科研与地方大企业的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先后与广西有色金属集团、广西鱼峰集团等大企业签订超亿元的科研合作协议,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承担的应用型研究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项目达1700多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广西创新计划(2008-2010年)实施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高校,连续3年获广西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先进集体。

  科研成果的服务走向再次证明了学校学科是立足现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优势学科。

  特色四:优秀人才因培养和引进而汇聚

  学校坚持把人力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及时调整人才政策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学缘结构较为合理、敬业和创新精神较强的师资队伍,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0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90多人,23名教授被国内重点院校聘为博士生导师。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国家“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1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1人,教育部优秀教师资助计划2人、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骨干教师4人,国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省部级“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16人,省部级学科、学术带头人42人,自治区八桂学者2人、自治区特聘专家1人,八桂名师1人,广西优秀专家和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0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7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八桂学者”4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带头人3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7人,广西高校杰出科技人才2人;学校从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为讲座教授5人,客座教授150余人,其中有多位长江学者和两院院士。

上一篇:湖北规范高中阶段招生     下一篇:教师世家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