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本科生上课的“将军级教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7-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李伦娥 通讯员 李治  

  早上7点58分,国防科技大学101教学楼,宽大的阶梯教室里,64名身着军装的同学,分6排坐着;桌上,清一色地放着教材《计算机硬件技术及应用基础》;7点59分,一名个子不高、身板挺拔的中年军人昂首走进教室。学员队长报告、学员起立敬礼后,中年军人开始了他激情昂扬的讲课。

  这个满头黑发、看起来比较年轻的军人,就是首届全国教学名师、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邹逢兴。其实,他今年已经67岁了;这三尺讲台,他已经整整站了43年。

  “一本书改变了我的命运”

  6月27日,记者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听完了这节课,尽管听不太懂,但是邹教授飞扬的激情、精美的PPT、整洁的板书,特别是整整50分钟里他不停地走动、热情的手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哪像60多岁的老人啊?”“还是享受将军待遇的三级教授呢。”下课了,记者听到前面两个男生悄悄说。

  这两个大二学生说得不错,67岁的邹教授,是学校为数不多的三级教授(享受军级待遇),更是如此高龄仍给本科生上课的唯一教授。

  43年前,学导弹控制专业的邹逢兴,从“哈军工”毕业留校任老师时,并没想到自己一辈子就是站讲台。曾经,好强努力的他,科研做得非常棒,是学校最早从事科研的教员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为铁道部和朝鲜平壤地铁成功研制了“内燃机车速度表转速表自动校验台”,在全路推广应用。他还是全校第一个拿到首批“863”项目的教员,并在全国第一个开展数字化部队与数字化战场方面的立项研究。

  “一本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课后,一手粉笔灰的邹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邹教授说的这本书,名为《微型计算机接口原理与技术》,那是在20年前,计算机还是个稀罕物,大学教材根本没有,邹逢兴就将英文教材翻译成讲义,后来国内也有高校编著了中译版,但两者所用的背景样机都还停留在80年代初的水平,明显落后于微机技术发展潮流。

  邹逢兴想自编教材。

  几次申请,没有得到响应。“人家名校已经编了现成的,谁还会用你的。”有人劝说。

  邹逢兴坚持。因为此前的1985年,他就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微机接口技术”,几年来,他边上课边总结边到图书馆查资料,还抓住出差开会等时机向专家同行请教,学校一台全新的进口教学样机也被他拆装了无数次。终于,1992年,一本以先进机型为背景的、起点高、内容新、实用性强的教材正式出版。(下转第七版

  ■短评:宁静背后是致远的追求

  邹逢兴作为我军最高科技学府的教授,有机会也有实力加入被常人认为更“实惠”的重大、尖端科研行列,但他选择了坚守默默无闻的三尺讲台。这份坚守可谓宁静。然而,这份宁静是有内涵和作为的。针对落后的教学内容,他致力于瞄准前沿编写新教材;发现教学方法陈旧,他率先探索践行先进教学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上遇到困难,他关心备至。邹逢兴用一份宁静同样创造了不凡业绩:“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教学名师”,解放军总政治部还把他树为全军突出典型和新时期教书育人楷模。但这些并不是邹老师所看重的,他常说“学生就像璞玉,需要倾注心血,精雕细刻,方成大器”。教书育人,让学生成才,才是他致远的追求。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