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学院:舶来的是“花枪”还是良方
9月,复旦大学等高校纷纷在住宿学院的探索中推出新动作。面对这种新鲜的舶来品,国内高校能否抓住其精髓与本质?这一管理制度是会水土不服,还是会真正成为高校改革的助力器?
■本报记者 高靓
前不久,上海大学“新生按男女生分班级”的传闻引起热议,校方解释,原来,传闻中所谓“班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基于专业院系的班级,而是将班级建在宿舍里,“男生女生不可能混住在一起,每个班级自然就只能有男生或女生了”。学生分进同一个班级,但课表可能完全不同,即“同班不同学”。
这只是该校社区学院改革的“副产品”。学校在新生按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住宿学院的管理模式,组建社区学院,形成独特的楼宇文化,实现合力育人,是一种课内外联动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建立。
无独有偶,复旦大学近日也将在全校本科教育中全面推行住宿书院制度。如果再将视野稍稍放宽,可以看到,类似的改革探索近年来在西安交通大学、汕头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也在同时进行。
“住宿书院”、“住宿学院”、“社区学院”……尽管称谓五花八门,但这种以宿舍为载体的教育改革正以一种密集姿态闯入人们视野,向我们宣示着,多年不变的“一栋楼一个管理员、一间宿舍同一个专业、宿舍只用来睡觉”的住宿管理模式,正在一些大学里成为过去。
多所高校开垦住宿书院“试验田”
这是一种基于宿舍的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的小型学习社区,是以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才需求为出发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不仅是住宿改革,更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大学社区学院副书记谢宝婷一上来就强调。
在上海大学,除了日常在专业学院中学习,大一学生还有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成长空间——社区学院。虽然该校社区学院由6个宿舍楼组成,但其不仅仅是传统宿舍楼那样简单,每个楼都有自习室、活动室。辅导员、导师、导生等管理资源,负责完成包括住宿服务、素质拓展、德育发展、学生事务、教学管理和学术与分流指导等工作。
“社区学院与专业学院是平行关系,所不同的是,专业学院更偏重于基于专业特点的育人工作,而社区学院则要探索一种以住宿楼宇为载体的课内外联动人才培养模式。”谢宝婷介绍说。
据了解,上海大学从2011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通识培养,在招生时只分人文社科、经管、理工三大类,大一新生先进入社区学院接受通识教育,到大二分专业后,再到各个专业学院学习。
西安交通大学也进行了书院制探索:大学一、二年级的全体学生入住书院,书院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礼仪规范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书院导师和学生同吃同住,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这种管理模式,一些高校探索者称,是借鉴了西方大学的住宿学院制。
住宿学院制在西方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为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诸多世界一流大学采用。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这样概括让牛津人引以为傲的学院制生活:“每个学生在按专业划分的系以外还会归属于一个学院,在这个学院中住宿、用餐、社交、学习。每个学院都有来自不同系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自然地进行跨学科交流。”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分会理事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满生告诉记者,住宿学院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宿舍的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的小型学习社区,它指向课堂教学以外的教育和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融入大学生活,形成对大学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可以说,住宿学院所提供的美好愿景,与当前国内高校面临的挑战不谋而合。
“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生在适应大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课内外学习实践,逐渐提升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选择的能力。”谢宝婷告诉记者,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才需求,就是探索住宿学院制的出发点,“学生的培养更重要在课外”,也正是上海大学已故老校长钱伟长的教育理念。
在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社区学院院长鲁雄刚看来,住宿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动了人才培养观念的改变、课内外联动培养机制的创新、支撑学生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素有高教改革“试验田”之称的汕头大学,探索的脚步从2008年就开始了。汕头大学在多年来试行打乱专业、年级住宿的基础上,在内地高校中率先成立第一家本科四年全程住宿学院——至诚书院。
该校副校长、至诚书院院长李丹认为:“国内大学通行的是按院、系、班级安排学生的住宿、学习和活动。这种近似于部队管理的模式操作起来相对方便,也有利于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混住,组成一个学习社区的方式,则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社会的生活模式。”
从几家以“书院”命名的住宿学院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个影子——中国古代书院制。“书院和住宿学院一样都有着很浓厚的文化倾向,在管理上师生同住的特征也很明显,师生接触频繁,私交甚笃。”李丹说。
记者发现,国内高校探索住宿学院制的路径各不相同。
有的学校以大学一、二年级为对象,与专业学院衔接,主要目标是大学新生适应性过渡和专业教育前的通识教育,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另一些学校的住宿学院则贯穿大学本科4年,始终与专业学院并行,比如复旦大学就在今年9月将实行了几年的面向一年级学生的书院,改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四年制书院。
有的学校侧重课外教育功能,十分重视德育,比如汕头大学。有的大学则兼具课内课外双重功能,如上海大学社区学院的一大任务就是为新生入学一年后的专业分流做准备,因此这里成为各专业学院五花八门的学术活动集散地。
周满生告诉记者:“西方大学的住宿学院制也不是统一的模式。像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住宿学院,都旨在帮助一年级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而英国的牛津大学,则是一种有相同志趣的师生进行学术研究、学习和生活的共同体。二者并没有优劣之分,是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和历史传统所形成的。”
是“真刀实枪”还是看上去很美
导师制倡导的师生互融,导生制追求的学生自治,多元化活动倡导的全环境育人,以及在专业学习上的多元选择,如果无法实现这些制度指向,这种探索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宿舍不只是睡觉的地方”,“住宿学院以学生为本,专业学院以学科为本”,“让学生既感受到大学校的气魄,也感受到小学院的亲密”,这些曾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解决了发展矛盾的理念,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但人们更为关注的,还是这种管理方式被赋予的新功能究竟怎样实现。
“在国外,与住宿学院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是‘导师制’。”周满生说。我国高等教育课堂规模大,学生与教师接触机会少,一直以来都是高教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历史上,耶鲁大学也曾面临过类似问题,正是通过住宿学院和“导师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在耶鲁大学,所有本科生分住在12所住宿学院内,学院会给每个新生指定两位导师,一位负责学术指导,一位负责论文写作。这些导师从各学科专业教师中选定,在住宿学院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和时间,其职责有硬性指标规定,如负责学术指导的导师每星期应提供10小时的辅导,辅导方式为面对面交流。
目前,国内几所高校虽引入了“导师”的概念,但是对“导师”一职的理解不尽相同,且大多没有硬性规定。
汕头大学至诚书院的“导师委员会”由各专业教师和社会人士组成,每一两周举行一次导师面对面活动,内容不完全预先设定,形式自由。
上海大学今年聘请了10位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副教授担任“驻楼导师”,他们以个别咨询、主题研讨和学术沙龙等形式,每周定期与学生交流,并与辅导员、管理员、朋辈导师和新生干部组成楼宇工作团队,协同开展课外活动。
相比之下,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的导师制更为完善,规定导师每月指导每组学生两次,每次时间不少于2学时,每组学生一般8至10人,指导的学业组不超过两组。但是,这与国外住宿学院学生与导师约定时间、进行一对一交流仍有差距。
除了正式的交谈、指导,住宿学院也会大大增加师生之间的非正式接触。耶鲁大学的每一个住宿学院,都设有一名院长和一名教务长,通常是德高望重或年富力强的教授,他们和家人一起住在学院内,通过与学生一起吃饭、喝茶、出席活动等,增进对他们的了解。
相比于“导师制”的模糊不清,强调学生自主管理的“导生”概念在国内高校推行起来更为顺畅。所谓“导生制”,主要是一些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与低年级学生住在一起,对其学习和个人生活予以指导,帮助他们加强交往能力,确定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在耶鲁大学,每100个学生对应有5到6个“导生”。
汕头大学至诚书院利用宿舍大楼的特点,建立纵横交错的矩阵式团队模型:7-8间宿舍横向组成小型社区,这些社区纵向组成中型团队,进而组成了书院的大型团队。全楼共35个小区,每个小区配备一名“导生”,管辖20-30名学生。“导生负责的是小型团队,团支部和团总支、党支部就建立在小型团队和中型团队上,学生会和团委则代表书院的大型团队。”至诚书院副院长陈文滨解释说。
住在至诚书院的学生简玉婷告诉记者:“小区有自己的QQ群,导生有时候经常召集大家一起吃饭喝茶,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原本楼道里有一块空地,后来导生和大家商量集资买了沙发、茶几,成为小区的活动场所。”
陈文滨告诉记者,导生在这里不是替老师处理杂务,而是可以提高自我、放手做事。例如,至诚书院学生调换宿舍的规定就是导生委员会讨论制定的,按照该规定,住宿生只要在学期开始后一个月内向导生委员会提出申请,就有可能更换宿舍。
国外住宿学院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又在国内高校中如何开展呢?
前不久,汕头大学刚刚举办完团队素质拓展训练营,在249份反馈意见中,记者看到,一位第一次收到女儿家书的家长给书院来信说:“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校还有那么好的传统品德教育,作为家长,我感到无比安慰和放心。”
“写家书”是至诚书院团队素质拓展训练营的一个环节。从2008年书院成立至今,汕头大学先后组织团队素质拓展训练营、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营、古琴文化学习营、职业拓展特训营等各类训练营72期,参与学生超过5000人次。
“虽然只是一些课外活动,却显示了至诚书院的定位——专业学院提供专业教育,书院的主要责任则是教导学生学会做人。”陈文滨说。
本土化之路不能靠一日之功
即使抛开当前探索的水土不服,不应忽略的是,在西方,该管理方式并没有大范围推广,且牛津大学的住宿学院建立过程持续了几百年
对于住宿学院改革,目前几所高校大多持乐观态度,将其视为高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方法革新。
在陈文滨看来,这种培养方式已初见成效。“从2009年开始,连续4年有至诚书院住宿生获得‘海上学府’奖学金,全校每年有2个奖学金名额,而书院学生只占全校本科生的1/7,且是随机抽取的。”陈文滨自豪地说。
然而,作为一项新生事物,住宿学院探索一直伴随着争议和困难。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虽然已走过了4年,但一些辅导员仍不习惯。他们认为,在原先的“专业集中式住宿”下,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住在一起,通知事务、组织活动十分方便,但住宿学院制施行之后,“学生散了,不好管理”。
汕头大学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刚进入住宿学院时,有些找不到归属感,“专业学院和辅导员都觉得我是至诚书院的,有时候不太管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