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学校”谁著史
校史馆在传承学校传统、校本课程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将“百年学校”挂牌活动列入《“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2年度折子工程》。首批“百年学校”主要集中在东城和西城两个老城区,以小学居多,少部分是中学,还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本课题选取北京市教委已经挂牌的33所“百年学校”,对这些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小学校史馆(室、展览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校史馆(室)建设的基本现状、需求和问题,并在梳理和描述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校史馆建设提出建议。
一、“百年学校”校史馆建设状况
校史馆是一所学校收藏、研究、陈列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以来,北京市首批授予的33所“百年学校”校史馆建设快速发展,与校园整体建设融为一体,逐渐成为陈列展示学校博物、办学精神和实践传统文化和办学经验、对师生进行德育和学校文化养育的主要平台。
(一)校史场馆面积大小不一,形式各异
33所“百年学校”中有27所有校史馆,其中22所的面积在100-300平米之间,5所的面积在100平米以下。这些校史馆分为3种情况:独立设置的校史馆,利用学校长廊设置校史展览,以及设有与校史相关的其他展室。
(二)校史馆展示内容框架与国家历史分期一致
从调查结果来看,校史馆的展示基本以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为校史展览的经线,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图片和物品是校史展览的纬线。
(三)校史馆人员均为兼任,工作缺乏持久性
33所“百年学校”校史馆均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兼任老师基本可以分成3种情况,第一种是兼任老师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长期从事校史研究和校史馆管理和建设,第二种情况是在学校分工上有负责校史馆管理的老师,大多数学校都属于这种情况。第三种情况是学校周年校庆时临时组建了校史馆工作团队,校庆结束后团队解散,所以暂时没有专人负责,也有少数学校校史馆的人员配备属于这种情况。没有长期从事校史馆建设和管理的人员成为目前“百年学校”校史馆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学校老建筑保护、校史网运行状况
(一)“百年学校”老建筑保护状况良好,修缮手段各异
33所“百年学校”保留下来的老建筑一般包括楼体或校舍、校门、石碑、角亭等不同建筑种类。这些老建筑的保护状况基本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修旧如旧”,在文物单位的支持下,对至今留存的老建筑运用特殊的方法进行修缮,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老建筑的原貌。第二种是“修旧如新”,除了石碑外,大多留存的校门、角亭和楼体都属于这类保护方式。虽然使用灰墙红瓦,使用了老建筑的外形图纸,但修缮出来的老建筑焕然一新。
(二)部分“百年学校”校园网有校史网页,内容亟待丰富和更新
33所“百年学校”中,共有26所的校园网上可以看到与校史有关的网页。这些网页基本分成以下3种情况:第一种校园网上有专门的校史专栏,如很多学校校园网上的“校史长廊”、“校史概略”,图文并茂,介绍学校的历史沿革、历任校长等信息;第二种是只能在校园网上看到学校的老照片,但没有文字;第三种情况是虽有专门的校史专栏,但点击之后没有看到任何文字和图片。
此外,52所“百年学校”校史馆,未发现有任何管理和使用制度。
三、校史资料整理和研究状况良莠不齐
(一)对校史资料研究相对少见
调查组发现,为配合“百年学校”的百年或周年校庆,33所学校都相继编写、出版了一些校史资料,但对于校史资料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见。
这些校史资料基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种是正式出版的校史,这样的校史著作数量不多,但也出现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如北京市二十五中学的《育英史鉴》,全书190万字,为一部编年体的学校史集,按年代顺序,共分十二章,每章之中又分为条目、资料、回忆录三部分内容。其中每个条目大致分为3类:第一类是每年的教职工名单和每年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名单;第二类是每年学校各种组织及各方面的重要活动;第三类是人物介绍,其中包括各时期的学校的主要领导人,和一部分优秀教师以及一部分由突出成就的毕业生。还有三十一中的《崇德校史》。第二种大多为配合百年校庆时整理的图文集,多命名为《XXXX学校百年华诞》,虽有大量的照片和图文,但整体上略显单薄,主观判断偏多,看不到丰富的史料和分析。
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出版的校史对传统的校史编写方式进行了改革,增加解释性内容,使得校史资料更具有教育性,成为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教材。如北京市三十一中《崇德校史》不仅史料详实、图文并茂,而且加入了“知识链接”,介绍当时的政治、经济、北京市、中国和世界教育状况,为师生更透彻、更真切地解读本校校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链接,成为该校校史课程的有力的补充教材。
(二)“百年学校”校志、年鉴、大事记编写状况堪忧
关于校志、年鉴和大事记,33所“百年学校”的情况不容乐观。调查组只看到少量的校志,如《香山小学志》,全书包括了香山小学的历史沿革、学校管理、教职工队伍、学生、教育和教学、环境保护与文化建设、体育卫生、总务后勤和学校业绩九大部分,记载了学校自清乾隆年间创办八旗官学至2010年10月间200多年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较为详细记述了近20年来的发展变化。校志不仅展示了学校的工作状况,更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律,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再如北京市第二十五中的《育英校志1990—2011》,但这本志书我们尚未看到完整的文字,正在编修中。关于年鉴和大事记,课题组发现至今没有学校进行年鉴和大事记的编写。
(三)与校史编研相关的文献、照片和图片有待进一步整理
文献收集整理:33所“百年学校”有关校史的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参差不齐,已经出版校史专辑的少数学校这项工作已经有了一些积累,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收集整理了一些大量的文献资料,虽然这项工作极为艰苦耗时,但已对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校友回忆录、文史档案、各种贺信、校刊等等,且分类存放在图书馆中。但也发现由于“百年学校”的图书馆条件有限,因此这类文献的存放都有逐年损坏的趋势,亟须更专业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更好的条件存放这些宝贵的资料。另外,大多数学校的文献收集整理工作仍有待继续努力,由于缺乏专门的教师负责校史文献收集整理,因此有文献简单堆积在图书馆,或者看不到专门的文献。
照片和图片收集整理:33所“百年学校”有关校史的照片和图片收集和整理工作进行得较为有序。主要渠道是百年学校留存的校史档案,校刊里的照片和图片翻拍,老校友提供的照片和图片收集,各级图书馆的历史档案中的照片和图片翻拍,所以无论是校史专著、校志,还是校庆宣传册,都有丰富的照片和图片作为基础。
四、“百年学校”校史馆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均为北京市挂牌的“百年学校”,但这33所学校在校史馆建设和管理各个方面都呈现良莠不齐的情况,值得引起重视。
(一)主要问题
1.“百年学校”校史馆人员:兼职人员是唯一瓶颈?
缺少长期、专门从事校史馆建设、研究的人员,这是造成“百年学校”校史馆建设各方面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前文也提到,所有“百年学校”从事校史馆建设的人员均为兼职,但兼职人员并不是“百年学校”校史馆停滞不前的主要障碍,而是大多数兼职教师只是由于校庆、百年学校材料申报等原因临时担任这项工作,一旦校庆和“百年学校”材料申报工作结束,兼职老师就不再从事校史馆的研究和建设工作。这也是困扰很多“百年学校”的最大问题。
2.“百年学校”校史馆内容框架设计:突出学校特色=荣誉加奖牌?
由于对校史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不充分,且校史馆设计交由文化公司负责,因此有些学校校史馆内容框架设计不能突出学校特色和传统,而成为学校所获荣誉和奖牌的陈列室。校史馆不是学校的荣誉室和奖牌室,正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波折,对于形成“百年学校”的发展特色有益无害,重视校史研究,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久的全面的史料收集和研究。
3.“百年学校”校史馆旧物摆放:旧物=教育价值?
学校文物、旧物的分类体系、特点的研究、如何搜集、保护、利用,并转化为教育资源、研究资源等都有待研究,在教育领域内几乎是一个学术空白。校史馆工作人员更缺乏搜集、保护、利用学校旧物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即便许多百年学校显现出对可移动文物、旧物的保护状况有重视的趋势,但由于没有基础只能摸索前行。
4.“百年学校”校史馆内容展示:历史辉煌现实苍白?
校史馆内容展示对建国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学校特色展示和研究不足这一问题比较普遍,即便在那些设计和展示都比较好的“百年学校”中,对于建国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学校的历史,描述过于简单,或倾向工作总结,看不到历史研究的痕迹;同时整个学校百年史料的整理过于简单,且由于没有研究做基础,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或值得考证的疑点。如畿辅学堂的建校年份,学校认定为1906年,但经过课题组研究人员的考证,发现这一时间有误,将另文考证。
5.校史馆的作用:仅限于百年校庆?
校史馆在传承学校传统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作用有限。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校史馆建立之前,缺乏对学校百年校史进行深入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因此建成之后的校史馆有时展示的学校传统和现在的学校发展缺乏联系,校史馆内容简单图片旧物匮乏难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条件,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基础。当然,随着学校对校史研究和校史馆建设的重视,这一问题应该逐步得到改善。
(二)“百年学校”建设校史馆的经验总结
1.校史馆建设和校史研究融为一体
当前的教育改革按照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提倡校校精彩,特色办学。学校的特色形成是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结果。校史馆建设中概括提炼学校文化特色、传承优秀的教育理念、方法,必须研究校史。因此坚持将校史馆建设和校史研究校史融为一体,将校史馆建设作为学校一个常规的基础性工作的学校,主动积极地总结、积累,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选择对校史研究有兴趣的教师和退休老教师组建校史馆建设队伍
在33所“百年学校”中,凡是校史馆建设突出的学校,一定是有一枝校史研究和校史馆队伍。深究这支队伍的动力,绝大部分由于这些老师或常年在本校就读,或者常年在学校工作,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对于校史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师或者在职或者退休,但内在的动力使他们长期关注学校的历史和各方面资料收集,才能在校史馆方面取得一些成果。
五、对“百年学校”校史馆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