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无聊的游戏别有洞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11-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建构区进行收集、置入、整理的活动,是不是“不务正业”?

    儿童一连串的想法在玩中以重复的动作和模式呈现出来的,这是儿童发展的图式。这种图式是与生俱有的,与社会及文化环境交互作用的。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幼儿教育工作者要顺应孩子的需要,提供自主游戏的环境——一个允许他们遵从基因密码的激励逐步展开玩耍的过程从而满足其游戏欲望的环境——就足够了。

    自主游戏时间,我来到轩轩的中班,试图观察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学习了什么。

    “老师,你又来啦?”礼貌的问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轩轩用的还是那个看上去很美丽的野餐篮,力力则用一个长方形的塑料筐盛放他的宝贝。垫子上散落着许多小小的扇形、半圆形、正方体、长方体积木。他在已经装填了积木的罐子里继续放入一个长方体小积木,发现支出罐外,拿掉,寻找更小的放入,盖上盖子。

    力力发现一个中间有圆形凹洞的积木,拿一个狭长的积木伸进凹洞里捣着,说是“捣蒜泥啦!”,并帮助轩轩一起寻找“同样的积木”,没有找到,就丢开了,继续进行神圣的“整理”工作。他看着轩轩的篮子说,还要装一个(罐子)。我问,“是一个吗?”轩轩把手伸入篮子剩下的空间,比划了一下说,“还要放3个。”力力用手指着篮子里空着的地方点数道:“1、2、3。对的,是3个。”轩轩看见一个大的扇形积木,说:“大西瓜!”作势咬着,嘴里发出“啊呜啊呜”的声音,并把“西瓜”放到我的嘴边,邀请道:“咬一口,很甜的!”我“啊呜”咬了一口,他满意地放入篮子侧面。

    点评:孩子在收集、置入、整理的过程中学习了什么?比较、估算、计划、验证,获得了有关体积、空间的经验。另外,无疑地,“整理”工作和象征性游戏让他们感到身心愉悦。

    另一次巡班活动中,一些卖力地搬运碳化积木的孩子吸引了我的注意。碳化积木放在操场边的整理箱里,为了避免拿取积木对建构活动的干扰,教师要求孩子们把积木运到两米外的操场中间进行建构活动。尽管整理箱装有轮子,但积木较重,即使教师也拉不动整箱积木,所以孩子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分批搬运。在他们蚂蚁搬豆似地运输过程中,班级教师不动声色地把放置在楼梯下的小推车拿到了操场上。林林“发现”后,大喊一声,小推车被一抢而空。工具的加入让孩子们的搬运热情更加高涨,林林、伟伟、强强等几个拿到了车子的男孩继续搬运着剩余的积木,其他人开始了搭建活动,分工自然出现。

    点评:当我们把思绪拉回童年,就会记起自己也曾不知疲倦地把东西倒腾来倒腾去,也曾用织物一层层地包裹娃娃,也喜欢把物品摆成好看的图案,喜欢找一个没人的地方,自己待一会儿。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当为幼儿的游戏提供足够长的不被打断的时间、宽敞的空间、丰富的开放的材料。上述活动中,规则的制定、材料的支持都为幼儿的图式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伟伟把车子装得满满的,吃力地推着,细心的林林认为“一定是轮子没气了”,停下来一检查,果然破了一个洞!怎么办?小伙伴们一起抬着走。强强观察着场地上积木的使用情况,优先提供材料给急需者。林林的车子比较好用,尽管已装了不少,小伙伴们还在把积木往上堆,为了稳住车子,他用力向后蹬地,双手扶着车把,小小的身体被拉得长长的。由于“搬运工”们的尽职尽力,整理箱里的积木全部被运到了操场中间。游戏结束,他们又和大家一起把积木往回运。林林把小车靠在整理箱边,从车里拿出积木,分类放入箱子。伟伟认为林林这样是浪费时间,应该把积木倒在地上,让其他人整理,“我们用车再去推”,林林从善如流。

    点评:孩子们搬运积木的过程中,既在为同伴提供活动材料,又在积极主动地玩。他们观察、协调、统筹、合作,练习了平衡、锻炼了体能。班级教师也保持包容和开放的心态,不再把教育目标固化在材料和区域里,比如,认为积木应该用于垒高、围合,沙包用于投掷。

    对于游戏的了解,让幼儿教育工作者改变了以前对孩子们的“无聊小把戏”的轻视。当孩子们把树叶、糖纸、石子等各种意想不到的小玩意儿藏在口袋、被子里时,以前教师可能会以卫生和安全的名义制止,现在则会提供时间、机会、收纳空间、建议等,鼓励幼儿收集、整理、归类、拼搭、粘贴。当孩子拆卸玩具、用具时,以前教师会以秩序之名干预,而现在则会提供一些旧物,鼓励他们进行解构。孩子在洗手池边磨磨蹭蹭时,总是一再地被催促,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增设了玩水设施。放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才能真正做到材料开放、游戏自主。

    (作者系江苏省泰兴市市级机关幼儿园副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