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民族 争创一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11-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6年7月,国家教育部门公布了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名单。中南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顺利通过验收,获得正式批准,成为该校仅有的入选课程。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近4年来累计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40余项,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5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6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和出版专著230篇(部),4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特别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该学科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勇立涛头

    在厚积薄发中创造一流优势

    民族学是中南民族大学创办历史比较悠久的学科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由著名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亲手创建的民族研究室。20世纪50年代,民族学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民族研究工作,在国内民族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奠定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的基础。1980年学校恢复重建后,1983年即成立民族研究所,特别是在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的领导下,一大批民族学研究者会聚这里,民族学学科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8年招收本科生。2006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民族学学科成为中南民族大学首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

    民族学专业现为教育部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国家民族部门重点学科、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民族学一级学科下设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个一级学科形成学科交叉,形成了民族学学科群。在2013年教育部门公布的全国民族学学科评估中,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位列第四,保持了该学科在全国的先进水平,拥有良好的学术声誉。

    该学科拥有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等1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设有10万余册藏书的“民族学人类学文献资料中心”和设施完备先进的“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实验室”;拥有国内首家民族学博物馆。

    民族学学科现有专职研究人员7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64人,来自国内十余所重点高校,其年龄、学历、学缘、专业等结构合理,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目前有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2人,国家出版基金评委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3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民族部门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国家民族部门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国家民族部门中青年英才计划人选1人,国家民族部门优秀青年专家1人等。20余人次担任国家及省级学会的会长、副会长。

    名师名家

    在有序传承中实现百家齐鸣

    中南民族大学的民族研究历史传承有序。20世纪50-60年代,以岑家梧、严学宭、容观瓊、刘孝瑜等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积极开展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族研究工作,参与了全国民族大调查,为京族、毛南族、土家族、黎族等中东南地区的民族识别作出了突出贡献。1983年,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吴泽霖先生在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了国家民族部门直属重点研究机构——民族研究所,在吴泽霖先生的带领下,涌现了彭英明、吴永章、答振益、李干、张雄、刘美崧、杨清震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专家,在南方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理论与政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突出的成果,民族学学科迅速发展。

    经过数代民族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中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研究已经培育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雷振扬、张跃平等教授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研究,在继承彭英明等教授的民族理论研究基础上,凝练出了新的理论体系。近5年来出版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研究》(雷振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论》(李忠斌)、《制度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张跃平)、《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吴开松)等一系列重要的专著,形成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理论的新流派。《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二五”评估报告》《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4)》《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5)》《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报告(2015)》等蓝皮书的发布,为党和国家了解民族地区发展状况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李资源)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段超、田敏等教授的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在继承由岑家梧教授开创、中间经过吴永章等著名学者发展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基础上,继往开来,引导着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方向。出版了包括12部著作共240多万字的《土家族问题研究丛书》以及其他著作等共30多部。其中《土家族文化史》(段超)、《土家族土司兴亡史》(田敏)等著作成为这个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柏贵喜教授的《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土家族传统知识的现代利用与保护研究》等书奠定了在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前沿地位。

    许宪隆、李吉和等教授的“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拓展了民族研究的新领域。该研究领域已经争取到多项课题资助,其中国家教育部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西部少数民族宗教与和谐稳定发展对策研究”(许宪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即“长江流域散杂居区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关系研究”(许宪隆)、“中国中部、东部地区城市民族关系发展态势与应对机制研究”(李吉和)、“社会转型期散杂居民族政策的实践与完善研究”(李安辉)。以这一系列课题为基础,该研究方向已经聚集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产生了一批很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情系民族

    在知行合一中展现赤子之心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以“武陵山片区减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恩施发展研究院"等平台为依托,通过协同创新,为武陵山片区减贫与发展国家战略服务。该学科研究团队共承担与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重大课题30余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横向课题50余项。

    陈达云教授等撰写的《贵州民族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对贵州武陵山区的跨越式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得到中央领导人批示,为“国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出台做出了贡献。段超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调查研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报告》得到国家民族部门的充分肯定,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国开办发〔2011〕88号)颁布实施和有效推进做出贡献。段超教授等完成的《关于湖北武陵山片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若干建议》,就做好跨省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出具体对策建议,得到湖北省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李俊杰教授承担教育部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与反贫困研究》,聚焦武陵山区;出版《腹地与软肋:土家苗瑶走廊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等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撰写武陵山片区调研与咨询报告6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团队长期致力于服务党和国家的民族事务治理和民族工作,发挥智库作用。研究团队以国家教育部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研究》为依托,积极回应民族理论与政策热点问题的讨论,围绕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坚持与完善、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和清真食品管理等问题,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多项咨询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或被采纳。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家团队坚持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宗旨,持续开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研,一批调研成果、咨询报告、评估报告、蓝皮书成为国家出台特殊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参考。研究团队相继完成了《武陵山片区宣恩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武陵山片区来凤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等编制工作;总结出的龙凤镇模式、苏马荡模式、张家界模式等减贫示范模式,已成为武陵山片区减贫与发展的成功范例。国家民族部门创新团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团队”以民族学博物馆、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依托,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决策咨询,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工作。

    新时期,民族学学科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以及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大力开展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党和国家的民族事务治理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为解决民族问题,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服务。

    继往开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将以双“一流”创建为契机,努力将本学科建成为国内民族学学科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民族问题研究基地、学术交流中心以及党和国家民族事务治理智库。

    (龚 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