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的驱动之轮“上天”“入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院,由1988年创办的生物化学专业发展而来。2003年获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3月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9月,生物学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为湖北省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

    作为普通大学的生命学科,中南民族大学和世界所有大学的同行们共同仰望着科学的高峰;作为民族大学的生命学科,中南民族大学时刻不忘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历史使命。正因为如此,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始终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双轮驱动的科研发展战略。

    敢与强手比肩,基础研究紧盯世界科学前沿

    近年来,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力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搭建科研平台,优化科研团队,凝练科研方向,大力开展生物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在基础研究方面,紧盯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参与同领域的合作与竞争,已在人脑科学、人体干细胞、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研究、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机理研究、武陵山区特色植物资源研究与应用等方向凸显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了生命学科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神经生物学研究团队深入研究了轴突病变与老年痴呆的病理机制的关系,建立和运作了亚洲较大人脑库:“中国人脑库中心”。自2007年就致力于生物光子与神经功能的研究,并于2010年研发了超弱生物光子成像系统(UBIS),首次证实了生物光子能在神经纤维上传递。2013年,该团队又成功研发了高分辨率的超弱生物光子成像系统,并首先报道了神经系统最丰富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能诱导出神经回路特征性的生物光子的活动和传递,提出了生物光子传递(Biophotonic transmission)新概念。2016年,该团队证实人类脑神经回路活动和传递的生物光子出现光谱红移,从而提高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处理效率。该研究成果于2016年7月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此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此外,该团队还先后在国际上其它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一系列的研究论文,UBIS技术正在处于转化阶段。

    植物发育遗传研究团队致力于抗寒和抗稻瘟病等水稻资源的收集与鉴定、田间抗性基因资源的挖掘、克隆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具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该团队先后克隆了水稻稻瘟病田间抗性基因Pi63、抗性诱导基因OsAAA1、胞质不育相关新基因Ofrf216,精细定位了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2、抗病新基因Pi39、白叶枯抗病基因Xa31等,克隆工作正在进行中;收集了武陵山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251份,建立了武陵山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文库动态变化网站。该团队先后在Genetics,Molecular Breeding,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BMC genetic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文章,并获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5项。

    医学生物研究所团队通过加热回流萃取等方法,从黄柏、北豆根、莲子心、蒲公英、萹蓄、油松节等6种中药进行粗分离活性物质,利用离体分离的有效气管组织和平滑肌细胞,开展研发舒张气道平滑肌药物的工作中药有效成分药物学效果的研究。成功建立了以离体器官和细胞为主要载体、动物实验为补充的中药活性成分高效筛选平台。同时开展了对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发病机理研究与药物开发的工作。该团队研究成果先后在J Ethnopharmacol,BMC Genomics,Pflugers Archiv-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ology,Cell Physiol Biochem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获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发表SCI研究论文20余篇。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工程中心团队依托科技部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大项目——“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深入武陵山区的10个国家级别自然保护区,收集植物腊叶标本及野生植物DNA分子样品3万余份。通过近四年考察,初步发现了湖北省种子植物的新记录种10个,新记录变种3个;发现武陵山区新分布的蕨类植物12种,虎耳草科金腰属植物1新种(已发表),建立了CFH(中国自然标本馆)子网站之“武陵山区植物网”,部分研究成果已在Phytotaxa等杂志上发表,先后整理出版了《木林子国家级别自然保护区植物图鉴》和《七姊妹山国家级别自然保护区植物图鉴(上、下册)》等著作3部,获得省部级成果鉴定4项,授权专利6项,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以《中国植物志》为依据,对种植于稀有中药材繁育基地内的重楼进行分类鉴定和品种筛选。建立了有效的甾体皂苷及皂苷元的提取和HPLC检测方法。完成了七叶一枝花基因组的测序工作;研究开发的七叶一枝花种子的繁育技术,年可繁殖种苗50-100万株,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整理出版了《五峰常用药用植物图说》《中国有毒民族药志》等著作2部,参编了《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第三版)和《中国民族药大辞典》。部分研究成果先后在Plant Biology,BMC Genomic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获得各类研究项目12项,发表SCI研究论文10余篇,获发明专利3项。

    时刻牢记使命,应用研究聚焦民族地区发展

    中南民族大学一直以来秉承“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的发展战略,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向地方,面向全国,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的办学宗旨。生命科学学院在学校办学宗旨的指引下,致力于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与提升武陵山区传统生物产业,推动新型生物产业的发展。在针对武陵山区生物资源的保护、种质创新和应用等方面,做出一些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形成了“立足资源、瞄准产业、创新技术、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的“产、学、研、政、企”合作特色,确立了“基础扎实、开发有力、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统一的4个特色研究方向。

    依托“武陵山区特色资源植物种质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植物发育遗传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武陵山区耐寒抗病水稻种质创新与聚合育种的研究。该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他们成功培育出“骏优522”“长优72”两个耐寒抗病水稻品种。并对“长优72”和“骏优522”进行改良和推广,已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推广种植约50万亩,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运用所掌握的七叶一枝花种子繁育种植技术,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立了5个七叶一枝花育苗基地,成功育苗近百万株;“七叶一枝花的种子快速萌发及栽培技术”通过了省级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现已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金土源药材产销专业合作社等5家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科研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中心瞄准武陵山区丰富的稀有食、药两用经济植物资源,开展充分运用植物资源保护与运用的研究成果,积极与民族地区企业对接,致力于植物资源的深度开发:通过努力,近300亩红花种植成功;首批压榨成功的红花籽油给“三高”人士带去了福音;并与湖北省襄阳市元大粮食科技集团公司成立了校企共建的“功能性油脂研发中心”,开发出红花籽调和油等系列产品。同时,该团队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建立了3000亩山药种植基地,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团队还与湖北任森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薯类食品加工及其利用的技术合作,有力地促进了该公司实现跨越发展,并助力其成功上市。

    以绿色生态为目标,重点开展酶化学、酶蛋白结构改造及酶制剂的“生物反应器”技术生产特色生物产品的工程技术研究,建立起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体系。生物工程科研团队开展的红花籽油提取生产工艺及生产标准化研究,与企业合作已初步完成了3000吨红花籽油的中试试验,为深度开发红花籽食用油、保健油及红花食用色素等奠定了坚实基础。医学生物研究所的老师们以武陵山区特色药材为原料,开展了药用植物功能有效成分的筛选与研究。目前开展的研究以抗肿瘤药物及心血管系统治疗药物的筛选和综合评价为重点,提取七叶一枝花等植物的有效成分,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用于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修复和再生。

    在“理论与应用”双轨同步发展思想的引领下,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学研究充满活力、双线并行,开始迈上快车道。展望未来,生命科学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力量整合、持续推进科学研究的双轮驱动战略,为促进学院持续发展,为在基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谭艳平)

上一篇:校园通     下一篇:校企联姻 共育创新创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