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海外交流学生 思政工作咋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时空差距和环境变化等现实因素,给海外交流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挑战——    

  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学生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受到不同国情、体制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长的赴海外交流学生也给高校继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加强赴海外交流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背景

    海外交流学生在国外面对不同的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直面各类思想文化冲击,难免产生困惑和迷茫,一些传统认知与价值观念可能遭到不小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海外交流学生总量不断增长。据国家有关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出国留学人员接近46万,相比2009年几乎翻了一番,平均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两位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有海外交流经历的学生比例更高。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为例,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7.5%的学生参加过国际交流项目,2017届本科毕业生中有超过63.6%的学生参加过国际交流项目,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长。

    海外交流项目类型更加多元。新形势下,一批时间灵活、内容多元的海外交流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许多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也参与其中,允许学生自主提出申请并参与一些境外实习和社会实践。这些项目的资金背景与意识形态意图相对复杂,且社会化程度高,给传统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海外交流目的地越发丰富。近年来,随着我国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赴东南亚、南美、东欧等地的交流学生迅速增加。这些国家的发展阶段、基本国情、政治体制和文化风俗各不相同,学生在交流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交流回国后的收获体会也大相径庭。对此,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因地制宜,不断更新内容并完善载体。

    当前赴海外交流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在上述背景和趋势下,时空差距和环境变化等现实因素给海外交流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面向这一群体有效开展思想引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首先,党建工作的规律性、参与度降低。在学生赴境外交流后无法正常参加所在党组织或班集体的相关活动,且由于在海外学习、居住分散,加上各国、各校教学安排不尽相同,因而活动组织难度大,频率次数难以保证,学生党员也很难接触到其他交流学生。

    其次,主题教育的及时性、有效性不足。利用校内资源,赴海外交流学生虽可以通过收看新闻等方式参与学习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方针和政策,但无法深入参加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实践调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单一、浅尝辄止、学习缺位的问题较难避免。

    再其次,学生流动性加大,班级建设易松散。近年来,由于学生赴海外交流人数增加,学生和班级骨干流动性加大,甚至可能出现个别班级一学期只有少部分学生在国内的情况,在国外的学生所在国家和学校又相对分散。这些客观情况容易造成班级建设松散、学生出现游离、凝聚力缺乏等问题,使得思政教育各项活动难以有效组织,也不利于青年学生骨干的培养。

    最后,海外交流学生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念影响。在对归国学生的回访中发现,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国外政治或宗教团体。尤其是金融危机后,西方自身政治体制也处于变化调整期,各类换届、公投、社会抗争及公民运动不断,交流学生既有机会在一线观察,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对此,一方面我们不能回避或杜绝此类接触,了解西方国情和社情也是学生出国接受教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在发展期,尚未成熟定型,身处西方社会难免思想上产生波动,我们的教育引导工作应有效应对,及时到位。

    改进赴海外交流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为有效应对上述困难和挑战,需尽快完善赴海外交流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机制,夯实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思想引领实效。

    一是联络机制上,依托网络,建立制度性联系渠道。海外学生思政工作的最大困难在于联络不畅,组织不易,教育资源与主题活动难以有效惠及所有对象。近年来,宽带网络与智能终端的普及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有班集体曾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创造性地举行网络班会、网络支部生活,在时差上取“最大公约数”,使世界各地的同学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有规律地参与集体学习与组织生活。

    二是思想内容上,就地取材,将“距离劣势”变为“距离优势”。“出了国才发现自己有多么爱国。”这不仅是在海外学生的赤子之心,也是因为赴国外学习后,大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和感受西方社会的真实情况,在对比过程中深入认识我国的道路优势、制度优势。对此,应充分加强思想教育内容与当地时政动态的联系,主动更新内容,把握最佳时点,将传统意义上的“距离劣势”转变为“距离优势”。

    三是教育组织上,以点带面,切实发挥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与服务引领作用。有班级根据所在地区选拔党员及学生骨干作为区域组长,负责联系和帮助该区域内的交流学生,以点带面,以身作则。

    四是参与模式上,主动表达,积极鼓励海外学生党员做好“中国故事”讲解员。在向当地人宣传 和介绍中国故事、中国国情的过程中,海外学生既可以充分认识祖国近几十年的伟大成就以及认清部分西方舆论的偏见,也可以客观看待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现实挑战,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

    五是保障机制上,协同参与,构建海外交流学生全过程支撑体系。应加强学生海外交流工作的机制融合与力量整合,构建“大交流大思政”格局,使院系、学工、外事、学生组织共同参与其中,加强优势互补与信息互联互通,进而形成育人合力。

    (作者:孙晓雷、吴哲楠,单位分别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学校办公室)

上一篇:低龄留学到最匹配的学校     下一篇:留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