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成为理性的行动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科技快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来自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种种挑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发布了《面向2030的学习框架》(以下简称“框架”)。该框架的目的是为教育系统制定清晰的愿景目标,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之间达成教育共识,促进各教学系统之间的比较与融合。在学习框架中,教育的目标被界定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福祉,包括持续改善生活条件和社会资源,创造公平获取这些资源的机会。

    框架指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学生应该具备包括阅读、数字、数据、健康和信息等个体素养,也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冲突与问题解决能力等社会素养。其中,责任意识是为了应对新鲜事物、多样性变化和不确定的未来等现实需要,要求个体能够为自己着想并与他人相处。这就需要具备责任心、道德感等品质,能够基于自己的经验、个体和社会目标、教育经历等来反思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创新能力是一种创造并实现变革的原创力,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积极体验。冲突与问题的解决能力,是要求在多样化的世界中积极应对不同的未知问题和利益冲突,在复杂的利益诉求情境中,灵活应对紧张局势与困境。

    此外,经合组织还表示,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体素养和社会素养,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预判能力、行动能力和反思能力。预判能力是通过调动各种认知技能,包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来预测将来可能需要的能力和条件,或者当前行为在未来会产生的后果。行动能力即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反思能力即在决策、选择和行动过程中保持批判立场,冷静判断已知的或假设的情境,或从不同角度和立场来审视自己的情境。

    这三个胜任力构成了一个封闭性的循环网络,推动学生个体和社会素养持续提高。这些胜任力的培养需要重视具体的学习内容——学科、跨学科、认识论和过程性等四个维度的知识,认知和元认知、社会与情感、情境和行动等三个维度的技能,个体、社区、社会和全球等四个维度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框架报告中,经合组织总结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教育中面临的五项共同挑战。这些挑战包括,解决课程超载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更多学习时间”转移到“优质学习时间”;解决课程改革在认可、决策、实施和影响之间存在滞后的问题,消除课程目标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差距;用高质量的内容帮助学生参与学习并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在创新课程的同时确保公平,确保所有学生都可以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中受益;精心规划、协调改革,使改革有效实施。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框架项目组成员与合作伙伴一起制定了课程和教育系统变革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课程概念、课程内容和课程主题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严密性、焦点性、连贯性、对应性、可传授性和选择性。其中,课程流程设计原则是确保教师主导性、真实性、相互关联性、灵活性和参与性。

    据悉,框架项目小组正在收集有关学习框架可行性的想法和实例。他们呼吁,国家、区域和地方政府分享与学习框架相关的政策设计和课程设计经验;学生、教师、校长和家长分享使用该框架的具体实践经历和经验;专家和研究人员帮助加强政策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框架的结构;社区、专业协会和行业,包括教师工会和商业部门的代表,分享支持学生学习和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方法;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为对话项目作出贡献,以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其他相关举措。

    经合组织表示,框架旨在支持社会各界迭代的共同创造和共同发展全球进程,以加速教育发展,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