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进之笔”答好人民“关切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第一中学高三学生将写有梦想的纸飞机抛向天空。新华社发

    对山西省长治市13万名农村学生来说,2018年是温暖的一年。这一年,他们吃上热乎饭,睡在有暖气的宿舍,24小时有热水喝,每周都能洗澡,还用上了水冲式厕所……

    “要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推进两类学校建设底部攻坚,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优、小而美。”在2018年1月23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教育系统实施“奋进之笔”的进取之年。

    在年度工作会上,陈宝生强调,要把实施“奋进之笔”行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工作的主要抓手,总结工作、分析形势,认清“奋进之笔”新起点,找准“奋进之笔”主攻方向,明确“奋进之笔”任务书,确保“奋进之笔”出实效,要通过谋划“奋进之笔”啃下“硬骨头”,送出更多教育“红包”,答好人民“关切题”,焕发教育系统新气象、彰显新作为。

    按照部署,这一年,教育部瞄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集中火力,攻坚克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瞄准重点领域,促进教育全面提质增效

    本科不牢,地动山摇。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有18名本科生因为学分不达标,根据学籍管理规定,未能获得本科毕业证书。“打游戏、谈恋爱,浑浑噩噩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不能搞‘玩命’的中学,也不能搞‘快乐’的大学。”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对华中科技大学此举给予肯定。

    2018年6月21日,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召开了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集结号。

    会上,陈宝生强调,全战线都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是不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为了落实好大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被称为“新时代高教40条”,围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等7个方面,确立了未来5年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和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与中央14个部委和单位联合推出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服务于竞争力中国、健康中国、幸福中国、法治中国、形象中国、教育中国、科学中国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人才资源保障。

    2018年9月,印发《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抓紧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加快构建振兴本科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努力形成振兴本科的良好氛围和全局效应。同时要求各地及时报送落实情况,在“教育要情”、各融媒体平台进行展示交流,形成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你追我赶”的新局面。

    “双一流”建设是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摸清建设高校的成绩、问题和诉求,2018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成立专项调研组,深入调研20余个省份60余所高校,召开50余场座谈会。随着《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高校“双一流”建设有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开展“学习新思想 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实现高校师生理论学习教育全覆盖;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基础研究领域,2018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推动出台首个面向高校基础研究的专项计划《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布局建设脑科学、量子信息等7个前沿科学中心,以大团队、大平台、大科学计划,推动我国高校基础研究向高峰挺进。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推动成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项调研,召开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速发展。教育部教材局则全面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审、用工作,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好高校思政课教材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等教材有序衔接。

    2018年是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的一年。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激励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扶贫扶困促进公平的作用更加突出。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介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国务院制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体制机制难题的政策措施。类型教育特点更加鲜明,发布《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并出台配套文件,与发改委联合启动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保障条件更加有力,推动各地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逐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2018年,中央财政投入187亿元继续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社会贡献更加突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65%,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1%,近70%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东西职业院校协作全覆盖行动、东西协作中职招生兜底行动、职业院校参与东西劳务协作,落实104份协议,签约率100%,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国际影响力更加显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吸引了40多个国(境)外代表队的200余名学生参与和观摩,“鲁班工坊”在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8年是教育系统党建质量年,教育部始终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成效显著。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高校党建工作力度层层递减、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实施高校党建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首批培育创建10所示范高校、100个标杆院系、659个样板支部、100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通过立标准、树标杆、促后进,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体系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在中小学党建工作方面,不断健全政策体系,完善党组织管理体制,加强党组织书记培训,提升工作水平,积极营造良好的党建氛围。为加强直属单位党建工作,2018年6月,教育部出台《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完善直属单位党组织设置和体制机制的意见》,切实加强党对直属单位全面领导,不断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面提升直属机关党建工作质量,得到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的充分肯定。

    敢啃“硬骨头”,以改革精神攻坚克难

    “以前班上近60人,教室里空气差;上课挤在一起,也听不清老师的讲课声。”近日,记者到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河西学校采访时学生张丽鑫说,“现在我们班人数变成了45人,教室一下子就变得宽敞、明亮起来了。”

    “基本消除大班额、超大班额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任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2018年教育部加强源头控制,强化重点帮扶,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10月,大班额、超大班额数量比2017年分别减少了18.9%和48.7%,实现了近10年来的最大降幅。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实行招生信息“八公开”,严格落实“十项严禁”纪律要求,均衡资源配置,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招生。2018年,全国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8%。97.5%的新入学学生对就读学校表示满意,83%的家长认为近两年当地招生入学工作有明显改进,“择校热”变成了“择校难”。推动各地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不得随意提高入学门槛。目前,随迁子女80%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另有7.5%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并全部纳入生均公用经费和“两免一补”补助范围。

    两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在服务农村最困难群体、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等6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为此,2018年,教育部聚焦两类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集中攻坚,实现全国832个贫困县的10.3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底线要求”,占比达94.7%,农村学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中西部省份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攻坚重点。教育部重点加强对中西部省份指导,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推进学校规划建设。目前,全国30个省份建立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26个省份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在10个签订省部备忘录的中西部省份中,有4个率先达到90%的普及目标,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

    “精准”是2018年度教育扶贫的关键词,在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控辍保学、学生资助方面,精准施策成效显著。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为深入掌握“三区三州”等贫困地区情况,2018年,教育部5路调研组走遍6个省20个州市;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印发《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协商财政部,2018年至2020年新增“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资金70亿元,2018年已下达30亿元。

    吕玉刚介绍,控辍保学是政府法定职责,也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任务,教育部推动地方建立依法控辍、质量控辍、扶贫控辍、保障控辍的新机制,全国已有27个省份出台了控辍保学实施方法,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2075个县出台了工作方案;各地共摸排辍学留守儿童1.88万名,劝学复学1.77万名。会同公安部建立学籍系统与国家人口库比对核查机制,精准识别失学辍学学生;健全重点监测制度,将失学辍学问题较为严重的57个区县纳入国家重点监测范围。综合施策下,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不断提高,2017年达93.8%,其中,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1%,初中学生毛入学率达103.5%,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2018年11月,教育部会同财政部、民政部等印发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看来,文件的出台弥补了除高等教育阶段外其他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导意见的空白,实现了全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全覆盖”,为精准资助提供了制度保障。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靠教师。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教师队伍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指明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方向。

    聚焦重点难点,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文件,对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进行了具体部署。

    “一方面推动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为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建立保障,培养公费师范生近10.1万名,带动了地方实施公费师范生政策;另一方面,聚焦进一步提升卓越教师的培养水平,2018年‘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2.2万人次,中西部项目培训乡村教师校长100多万人次,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果突出。”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