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山”理念润泽学生心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拥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高尚的生态情怀及良好的生态素养,是其能否担当好历史责任的关键。因此,以“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润泽其美丽心灵,以校园文化陶冶其生态情怀,以社会实践活动养成其生态行为,是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历史任务。
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教育,以“理”化人。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理应把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生态文明思想等纳入教育教学。高校可以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教育;可以将生态价值观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还可以创新性开设生态文明通识课程,加强生态知识普及和生态素养培育。高校要通过建构整体的系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体系,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结构,帮助大学生摒弃错误的、落后的环境伦理观、发展观,实现生态价值观念的变革和创新。
创建绿色校园,以“境”化人。高校可以在建设绿色校园的过程中强化生态育人的功能。一是建构环境优雅、生机盎然的校园生态美景;二是营造气氛浓厚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如举办生态文化名家论坛和讲座、组织生态文化类的知识竞赛等活动;三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校园生态宣传体系,用身边故事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四是推进以《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准则》为核心的校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开展绿色寝室、绿色班级、绿色教室等创建活动,在约束与激励中强化学生生态意识,规范学生生态行为。
开展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以“事”化人。高校可以依托地方实践优势,校地合作共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地调研中增进学生的生态体验。大学生也可以利用假期步入大街小巷、厂矿企业、田间地头,调查不同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了解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从而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完成由学习者到知识传授者的转变,进一步强化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认知和行动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正能量。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以“行”化人。一方面要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回应大学生关切的生态现实问题,满足大学生对良好生态环境现实的需求,在具有“人情味”“烟火味”的生活课堂中深刻地认识把握自我和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另一方面,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要从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点滴小事做起,诸如养成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铺张浪费、做好垃圾分类等良好行为习惯;减少订外卖,克服冲动与盲目消费、攀比与炫耀消费等偏差消费行为,倡导物耗少、能耗低、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消费;提倡绿色出行、绿色学习等。
(作者系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