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千锤百炼出“金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1-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9个智慧教室一同开讲线性代数,创下同时带8个班、学生平均成绩高出其他班20分的纪录。”谈及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青年教师代晋军,很多教师、学生都会竖起大拇指为其教学能力点赞。这个学期,代晋军继续创新教学方式,采用信息化技术以“1+N”的模式带了15个班。

    这是该校实行本科教学改革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华中师大从营造教学环境、变革教学理念、创新评价方式、发展教师能力等8个维度重构本科育人体系,通过组建本科生院、实施小班化互动式教学、开设“教学节”、设立“教学创新奖”等手段,推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速本科教育“四个回归”。

    制度设计之变——

    打造“重视教学、崇尚创新”的全新导向

    “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校长。这个校长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整个学校的党政、学院领导班子。”在近期的教学节上,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赵凌云多次要求,“教师的主业是教学,科研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不上课的教授就是不合格的教授。”

    自2015年起,华中师大每年都举办教学节,开展教学工作坊、技能竞赛、公开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倡导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师生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打造“重视教学、崇尚创新”的全新导向。

    教学的基本载体是课堂,为将课程炼成“金课”,该校研制出台A、B、C三类教学课程资源规范,对所有课程采取“建设—应用—认证—资助”的模式: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完成后,学校将组织校内外专家通过课堂听课、问卷调查、资源认证等方式对课程进行验收,目前已认证A类课程32门、B类课程184门、C类课程245门,累计资助教师984万元。

    “现在花在教学上的时间,是以前的两到三倍,但也收获了很多。”有教师感慨,首先是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其次是学校在考核体系上也逐渐向教学倾斜。

    几个明显的变化是:学校管理层听课评课常态化制度化;将课程建设及应用列入职称评定条例;依据教学能力评选“教学型教授”;开展了三届“本科教学创新奖”评选,一等奖奖金10万元,一等奖课程成为全校教学改革创新示范课。

    “新考核方式更公平,也更能锻炼人。”该校第二届本科教学创新奖一等奖获得者田媛,组建团队研发出集课堂签到、答题、讨论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学互动工具“微助教”,打造师生互动、同伴互助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做低头族,真正融入信息化时代的高效课堂。截至目前,“微助教”已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推广,累计超过300万名学生从中受益。

    教学方式之变——

    唤醒每位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

    “木棉不喜欢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的爱情,但为什么一定要致橡树,而不是樟树、榕树?”记者在华中师大文学批评课徐敏老师的课堂上,看到所有学生都在低头“玩手机”。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都在忙着查资料、答题——

    “橡树有着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更贴近男性形象……”

    “木棉生长在南方,橡树根植于寒冷的朔雪之乡,两者的反差更给人以冲击感……”

    “‘橡’字是去声,读起来更有韵律感……”

    原来,这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上,课程教师徐敏注重融合创新信息化手段,打造适合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的课堂,把学生从“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中解放出来;在课前还会收集学生在上节课呈现的教学大数据,分析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课前预习情况,据此将30余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发挥教师讲与自己学,组员间、小组之间相互学的多重效用。

    “自学校对教师的督导、激励方式增多后,教学环境正促使着我们不断变革教学模式,调整知识点讲授方法。”徐敏告诉记者,她还将学术科研问题糅进课堂教学,并通过课堂反馈情况进一步反哺科研,以建立起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良好互动。

    因教学创新成果显著,徐敏获评“本科教学创新奖”以及“教学型教授”。在华中师大,像徐敏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目前该校共评选出教学创新奖57个,带动249名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此外,学校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也越来越丰富,4年通过研讨会、海外研修等方式共组织培训教师1500余人次。近日,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公示,华中师范大学获得特等奖。

    学生评价之变——

    激发每名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学生们穿着用兽皮缝制的装束,时而模拟鸟兽生殖繁衍,时而进行图腾崇拜、祭祀祈雨,时而生产劳动、狩猎自娱……”这是华中师大中国古代舞蹈史课堂上的一幕。该校舞蹈学专业学生不再需要通过卷面考核,而是以形象注解理论、舞蹈演绎历史的方式交出期末答卷。

    课程教师梁宇告诉记者,“从原始时代的《半坡祖妣》舞,到浪漫狂放、衣袂飘飘的《楚腰》舞,最后到明清时期婉约清丽的《挽扇》舞,通过将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融为一体,深入挖掘理论课堂的内涵,拓展其教学深度,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加立体、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自教学改革以来,科目考核方式变得愈加多样化:以往以一张考卷为主,现在出勤率、课堂研讨、论坛发言、平时作业、课下实践都被记录下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观察、记录,作出综合性评价。

    “谁在金钱背后露出狰狞诡异的笑?谁在油灯下编撰着千万种获利的法典?为挣脱剥削者施加的沉重枷锁,全世界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丁茜老师的思政课堂上,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学生黄怀滑在学校配发的《课堂学习手册》上记录所思所想所得。

    “课前,我们须通过‘云课堂平台’做足预习;课中,提出疑难点、查找资料、参与讨论、完整记录学习过程;课后,跟随老师做科研、参与社会实践。”黄怀滑说,“这些全都是期末考核的组成部分,精细化的考查方式完全扭转了我们过去散漫的学习习惯。”

    学生评价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学风的改变,华中师大学情调查显示:学生近5年在各级学科大赛中获奖1026项,经常性自主网络学习的比例高达85%,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连续5年提升。

    “立德树人为本,本科教育是根。”在赵凌云看来,本科教学改革永远处于进行时,学校还要进一步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将“重视教学、崇尚创新”的育人文化氛围融入贯穿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