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艺术区建设:一场美育的创新与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1-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湖南工程学院“木鱼湖艺术区”通过长达7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地方工科院校中探索出一条积极借力外部资源,建设高水平艺术区,以高水准艺术设计展演为主要形式,大力推进以深度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沉浸式”“交互式”学习方式,从而影响和推动工科院校学生人文、艺术素养提升的新路径。

    在“新工科”建设的大潮中,在高校全方位育人背景下,湖南工程学院“木鱼湖艺术区”以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大学艺术区建设不仅能够提升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促进学院自身的学科建设与整体发展,还在提升工科院校大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情怀、激发创新思维、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时间回溯到1999年,国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成为各高校普遍重视的工作之一。然而,略显尴尬的是,在高校素质教育逐渐普及的这20年里,这项工作在一些工科院校中的推进却略显迟缓和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工科院校多倾向教学引导,教育模式单一;二是长期以来工科院校艺术体验环境建设滞后。

    工科院校的素质教育到底该如何开展?“新工科”教育理念下工科院校又该如何应对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湖南工程学院给出的答案是创新性地迈出极具“工科特色”的艺术素质教育步伐:以大学艺术区的建设带动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充分弥补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不足。

    湖南工程学院是一所有着68年深厚工科背景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早在几年前,该校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段辉通过对全校上千名工科专业背景学生文化素养结果调查发现:单一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不足以良好地实现对工科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如何弥补这一不足,成为他思考的课题。

缘起

    开门办学 让“艺术为教育服务”

    2011年,在以段辉为首的设计艺术学院领导班子的大力推动下,湖南工程学院“木鱼湖艺术区”平台作为全国地方性工科院校的首个试验田成立并逐步投入使用,跨出了探索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新路径的一步。7年来,学院共建成了中格美术馆、“木鱼湖艺术工作室”、旭峰设计空间、陶瓷艺术收藏陈列室四大艺术板块,在全国普通工科院校中开创了建设“沉浸式艺术区”的先河。

    1.引艺术家“筑巢” “木鱼湖艺术区”成为“借力办学”的典型案例

    木鱼湖公园坐落在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一畔,为校地共建的地标性公园。“木鱼湖艺术区”建设的最初设想来自于段辉与知名艺术家莫鸿勋、陈芳桂、秦旭峰、吴德斌、陈翊斌、蔡东、刘方、邓红波、李净植、黎柯汝、谢敢峰、胡大虎关于“艺术为教育服务的探讨”,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坚持开门办学、实践育人,广借外力,促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观念创新和思想解放,以优秀的艺术作品影响人、感化人是推动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长期坚持下去,必将全面推动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了初衷,有了想法,艺术家们都希望以实际行动来印证他们多年以来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在上述核心艺术家的大力推动下,省内外众多知名中青年艺术家陆续以各种方式加入到了“木鱼湖艺术区”的大家庭中,创作并留存下大量个性鲜明、极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由杰出校友捐建中格美术馆,由艺术家出资将学院周边的废弃场地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其他高校是筑好巢引来人才的栖息,而‘木鱼湖艺术区’开创的是引艺术家自己到这里来‘安家落户’,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推动工科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今年1月17日,学校党委书记陈岳堂履新调研中,段辉全面汇报了学院“木鱼湖艺术区”打造的思路及近年来的成就,陈岳堂表示:“开门办学是个很好的思路,只有走出去才能把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请进来,‘木鱼湖艺术工作室’的谋划与形成,是提升我校师生审美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的有力举措,同时,也丰富了湘潭市民的文化生活。”回顾建设初期场景,段辉表示,学校层面对该平台的认可对艺术区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该平台得到了学校时任党委书记谢伯端、校长刘国荣的充分肯定,经由校长办公会研究,认为在工科院校内建设艺术区在省内高校乃至国内高校尚属首次,同时,通过艺术区的建设在工科大学生中开展深入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典型的示范性意义,应予以重视和支持,从而从学校层面认可了该平台对于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2.活动精彩纷呈 “木鱼湖艺术区”打造审美教育的视觉盛宴

    “木鱼湖艺术区”开办7年来,每年面向校内师生以及社会公众举办多场精彩纷呈的艺术展览与艺术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中既有每年一届的“木鱼湖艺术展”,也有特色鲜明的艺术家个展,每次的展览还配套学术文献和专业画册的出版,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艺术家、设计家与学校师生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此外,诸如学生毕业展、专业作品展与论坛活动并行,通过观展、专家讲座的方式向大学生传播审美理想和艺术理念。7年来,学院举办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展览有: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木鱼湖艺术工作室”艺术家作品展(第一届至第五届)、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写生作品展、美丽乡村——全国油画家名家写生展、湖南工程学院教职工摄影书画大赛作品展(第一届至第三届)、首届湖南省青年水彩画家提名展、第二届湖湘景观设计艺术大赛作品展、根脉·破茧——油画水彩青年集群艺术展、其修远兮——刘朝辉油画作品展、杨永安从教30年作品展、禁止调头·新当代的浪漫主义——彭烈洪作品展、刻痕·徐旭版画展、行走——莫鸿勋个展等。

    油画、国画、版画、水彩、雕塑、装置、影像、行为、交互、设计……7年来,以“木鱼湖艺术区”为平台展出的艺术品几乎涵盖了艺术创作的所有门类,为湖南工程学院全校师生呈现了一场场极具审美教育的视觉盛宴。

    3.“沉浸式”体验 “木鱼湖艺术区”“交互”功能日益凸显

    在沉浸式艺术作品中,交互的力量让艺术作品可以不再局限于单一感官的表现,而是将传统的展览升级为沉浸式的展览,具有极强的现场体验感,能让观赏者“沉浸”其中,而忘却现实空间,艺术展览升华为一场全沉浸式的感官盛宴。每年一届的木鱼湖艺术大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创作者和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交互行为设计,如微信群现场互动、移动互联网技术共享或现场作画、创作,让观赏者成为艺术展的一部分,成为“未完、待续”艺术作品的续写者。这种现场式沉浸体验,让师生和市民浸润在艺术的海洋中,久久不愿离去。

    “木鱼湖艺术区”平台成立以来,吸引了各届、各学科学生前来此学习、观展与艺术交流,激发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艺术学习活动。

浸染

    潜移默化 打开工科学生审美教育的窗牖

    以“沉浸式”“交互式”为主要特征的湖南工程学院“木鱼湖艺术区”建设,对于该校工科学生提升审美素养、历练形象思维、理解人文关怀、接受隐性知识、感受多元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教学成果。

    1.提升了工科学生审美素养

    在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养培养中,审美教育不可或缺,它引导人的精神与行为,能够帮助工科学生树立起用科技推动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的崇高理想。通过美育,不仅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完善人格的塑造,美化人自身。美育通过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激发和净化人的感情,以美导真,以美导善,潜移默化地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对工科大学生来说,美育课堂教学可以增加他们对美育知识的兴趣,但单一的课程教学并不能带来形象、直观的心理感受与头脑风暴。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分工不同,右脑是创新求异的大脑,专司表象、综合、直观、音乐、图画、想象、空间知觉等思维功能。而工科院校学生在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使用左脑的判断、储存功能,所以更需要开发右脑进行全脑合作,而训练和使用右脑更好的方法,就是沉浸式艺术体验与感受。

    自“木鱼湖艺术区”工作室成立以来,一方面精彩纷呈的艺术展为学校师生呈现了一场场视觉盛宴,另一方面,这些艺术展览也成为艺术家与师生沟通、交流和实现“美”的教育的过程。在这些艺术展览中,艺术家、师生通过共同创作,运用互联网、声光电技术及其他科技手段,产生了各种奇妙的艺术效果,让观赏者称赞不已,流连忘返。学校机电专业和建工专业的学生观展后在留言中写道:木鱼湖艺术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色彩、造型语言的直观感受,更引发了我们对客观世界中“美”的形成过程的浓厚兴趣,我们会将这种对“美”的思考穿插到自己的专业学科研究中,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

    2.培养了工科学生的形象思维

    工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使他们在未来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技术手段”,将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生产力。因此,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创造发明必然依靠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正是形象思维的一大特征。现代思维科学的研究及科技发明史都证明了创造思维过程离不开想象这一心理机制。如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新技术、新产品时,往往是新的技术产品还未产生,就已形象地存在于创造者(工程技术人员)的脑海中。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离不开知识信息和运用数理逻辑的抽象思维去论证,但创造的源头却是从运用形象思维开始的。著名科学家凯库勒通过将碳原子想象成盘成一圈的蛇的形象,从而创设了六角形苯环,这一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形象思维能力在创造发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木鱼湖艺术区”的学生设计展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创意新颖、手法独特的艺术作业,这些作业表达了当代艺术专业学生对艺术、科技、文化、生活的理解。来自同龄人的艺术表达往往会引发同时期工科学生的强烈共鸣,对于打开理工科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3.增强了工科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会从直接的道德观念出发进行判断,所以艺术不仅通过美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还通过体现道德和良知,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与安慰。可以说,所有的优秀作品都饱含创作者的感情,或赞扬或鞭挞,或激愤或同情,都体现了艺术的人文关怀。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变得更加可贵。关注社会困难群体,把公众作为服务对象,针对公共的问题提出或回答问题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木鱼湖艺术区”创作的艺术作品不仅有体现时代精神、展现先进科技的一面,也有微观中关注困难群体的一面。在艺术区展出的很多艺术作品中往往蕴含着大众的集体良性意识,反映了人民的根本追求,传达了关爱困难群体,推进社会和谐的理念,这为擅长逻辑理性思考的学生提供了精神支撑,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关心、关爱与关怀的力量。

    4.弥补了工科学生的隐性知识短板

    隐性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知识结构中以经验、印象、感悟等形式存在的,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隐藏于“冰山水面”以下的知识储备。它们虽然比显性知识难于察觉,却是人类知识中更为宝贵和更能创造价值的部分,很多时候艺术作品中所折射出的隐性知识要比艺术作品表面形式所传递的信息更为丰富。

    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这种隐性知识激发工科学生的思考与创造欲望,实现信息向智能的转换,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在“木鱼湖艺术区”的展览活动中,学生通过能实现交互性能的数码艺术品,实现视觉与身体的感知,从体验中得到声电技术、光影技术、交互技术传达的多重信息,形成对大脑的刺激,激发无穷无尽的思考潜能。蕴含于艺术作品中的隐性知识,通过受众的感知系统(主要为视听觉系统),首先被感知的是艺术品的具象(色彩、形状、光影等)信息,在具象思维的引导下,逐步发现、探知和求索隐含于其中的动态不确定元素,并将其中的不确定性去除沉淀,形成认知映射,成为内化于心的一部分,实现由创作者向受众个体的知识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