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齐发力 静待迟花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2-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7年5月,遵义市特殊教育学生在田径运动会上进行文艺表演。王鸿 摄

    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从2014年的零个发展到现在的14个,随班就读资源教室从2014年的零个发展到126个,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从2014年的169人增加到329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从零个增加到5914人;义务教育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从2014年的89.9%增加到96.93%……

    短短4年时间,贵州遵义特殊教育发生了什么?

行政推动,业务引导

    “因为不太了解情况,一口气申报了3个。”说起2014年底申报“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事情,遵义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张兴运笑着说,“当时是‘医教结合、随班就读、送教上门’3个申报项目,其实是可以只申报其中一个的。”

    2015年1月,教育部确定遵义市作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之一,要求同时开展医教结合、随班就读、送教上门3项实验项目。

    恰恰是3个都申请下来后,张兴运发现,这3个项目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与其他“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明显不同的是,遵义市是医教结合、随班就读、送教上门3项工作一起“攻”、一起“改”。

    为了推进这项改革,让“把遵义建设成为西部非省会教育强市”的地位更加凸显,遵义市每半年召开一次相关部门联席会,切实解决实验中的困难,特别是跨部门的问题;先后出台了《遵义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方案》等10个指导性文件和方案、细则等。

    在财政投入上,各级共投入4.4亿元资金新建和迁建特殊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等,还在贵州省率先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保障残疾学生(含特校学生、随班就读学生和送教上门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从2015年起每年市级财政划拨“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经费100万元,各县区设立了不少于2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残联每年还将不低于5%的残疾人保障金安排用于同级特殊教育

    与此同时,遵义市创新性成立了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市县两级共成立了14个资源中心。这一机构的成立,补全了特殊教育发展的两条腿,形成了全市行政推动、业务引导“双管齐下”的遵义特教办学特色。

    从2014年起分管特殊教育的遵义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本斌担任遵义市特教资源中心主任。他掰着手指向记者介绍,特教资源中心主要做了这些事:评估筛查、巡回督查、康复训练、教师培训,此外还起到服务全市各类特校、各级资源教室的桥梁作用……

    2018年11月5日,“遵义市特殊教育工作坊主持人培训项目”在重庆西南大学开班,来自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的42名工作坊坊主和成员参加为期7天的首次集中培训,标志着遵义市特殊教育工作坊三年培养计划正式拉开序幕。

    从2015年起,每年由资源中心牵头,组织全市特教教师外出培训,3年实现了全部特教队伍的轮班、分层外出培训,而且去的都是特教师范领域的顶尖高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共计培训特殊教育干部、教师5800人次。此次特殊教育工作坊项目是教师培训的升级版。

    资源中心在“无人区”的探索,也有力撬动了各级政府加强师资建设的行政力量。比如,全市重视巡回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增加5000多人,赤水市和习水县已经落实25%的特教津贴,红花岗区每月为特教教师补助900元津贴,绥阳县特教教师享受乡(镇)补贴,全市送教上门教师同等享受特教津贴或者考核补贴。

    强关注,带来了高收获。放眼整个贵州全省名师工作室,特殊教育领域共有3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其中有两个出自遵义(目前尚无省级特教名师工作室)。

医教结合,齐头并进

    每年的8月,一般是教育口相对空闲的时间,但是,从2015年成为国家特教改革实验区起,对于遵义特殊教育口的人而言,这恰恰是比较忙的时间。因为他们要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三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事,瞄准“分母”,实现全市少年儿童的筛查识别、统计上网,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少年数据库;第二件事,瞄准“分子”,证件办理、精准量评;第三件事,在量评基础上,制定个别化教育教学计划,探索从“一人一案”向“一人一策”转变。

    这三件事都是由遵义各县市区成立的三个委员会来负责,分别是由教育、卫计、残联等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的评估委员会、鉴定委员会、安置委员会。具体组织者则是各级的特教资源中心。

    “精准科学的医学评估,是特殊教育的起点。”在王本斌看来,如果前期评估与筛查的某个细节出现模糊甚至错误,那么后期的入学安置、教育方法、康复训练以及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的工作将都是错误的。

    除了前期的评估,为了让医学全程“保驾护航”,遵义市出台专门文件,明确各县区人民医院负责为本县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医教结合服务,逐步建立医教结合咨询服务中心;并规定承担“医教结合”工作医务、残联、教育等人员的工作量由所属医疗机构、所在单位核定,给予交通和生活补贴;将专业医生纳入特教队伍建设中系统推进。

    依据8月调查的结果,9月的第一个星期,全市所有的特教学校要据此进行入学安置,轻度和中轻度障碍儿童少年实行随班就读,中重度、重度障碍的儿童少年到特教学校就读,极重度及多重残疾等儿童少年实行送教上门。

    科学的安置,为特殊儿童少年接受个别化的教育与康复提供了精准保障。

    在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每个特教学生都有一本康复手册,有一套私人定制的康复课程,定点医院的专任医生都会上门巡回指导;在送教上门领域,遵义市出台的系列详细操作手册,明确要求送教要医生参与,填写康复过程和图片等资料,并规定了“送康复”在内的“五送”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三种安置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三者之间是动态调整入学的。4年来,全市有38名送教上门学生通过送教康复转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有31名特殊教育学校读书的学生通过学校康复转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展示评价,共同搭台

    2017年5月,13岁的小鑫代表绥阳县,到遵义参加首届特殊教育学生艺术节。小鑫的表演很简单,就是上台唱一首《中国人》。然而对于一个不识字的中度残疾孩子来说,这已是一个巨大挑战了。看着孩子站在全市的舞台上完美地唱完歌,小鑫妈妈的泪水如同决堤一般。

    特教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三种特教形式差别非常大又非常松散。如何才能对松散的三种方式,实现差别化的有效管理以保证特教的质量与水平?

    遵义的破解之举是:搭建统一的展示平台、建立分层的督查机制。

    “能够上台表演,这对于一个有残疾孩子的家庭而言,真的如同过节一般。”在贵州省第一个市级特教名师工作室——遵义市特殊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王杨看来,帮助特殊学生找到自信心,对于特殊教育至关重要。

    搭建统一的展示平台,正是为残疾孩子送去信心。2017年5月和10月,遵义市分别举行了首届特殊教育学生艺术节和首届特殊教育学生田径运动会,吸引了全市众多特教学生参加。

    一个小小的艺术节,背后是遵义特殊教育价值导向与系统架构的重新审视与打磨。

    在占地48.3亩、建筑面积17641平方米的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拥有园艺、美妆和模拟酒店等10多间职业教室,开设了包括舞蹈、钢琴、二胡、美术等体艺课,为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倡导的赏识与融合为核心理念的走班制改革提供了宽阔的土壤。

    特殊教育实施走班制,是遵义重新打磨特殊教育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市,各地特殊教育学校同样根据自身实际,强化特殊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他们融入主流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破解松散特教教学的另一个法宝,则是建立分层的督查机制。

    在遵义采访,记者发现一件“怪事”:学年结束时,由遵义市教育局一家单位印发通知,开展年度特教督查,可来参加的除了遵义市县两级教育部门和有关特校外,遵义市县两级的编办、残联、财政、人社和卫计等涉及部门都悉数派人参加。

    独角戏缘何变成了大合唱?

    “让特殊教育更特殊,让特殊孩子不特殊。”参与筹划督查的遵义市教育局基教科特教专干徐旭峰说,只有形成和凝聚成这样的共识,特殊教育在区域内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在正确的共识和良好的氛围之下,督查少了“严肃味儿”,多了“坦诚味儿”,真正变成了一次次特教发展现场推进会。

    4年来,在边改边推中,遵义市探索出台了《遵义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指南》等具有很强借鉴性的实验成果并走向全省。

    目前,“共读共融”与“个性补偿”相结合的随班就读工作方式,资源教室补偿功能与个别化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作方法,专业特教教师巡回指导与普校教师等为主体的特教队伍组建方法,成为遵义市特殊教育工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全市构建起了以“医教结合”为前提,特教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教新格局。

    去年在贵州省教育厅评选的10所“省级特殊教育示范校”中,遵义市就有两所特殊学校通过初审。2017年底,随着相关总结材料的呈报,遵义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已完美收官。

    然而,完成改革实验区任务的遵义,却选择了自我超越。2018年10月18日,遵义市在务川自治县召开了现场推进会,着眼于“提质量”,正式按下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贯彻落实快捷键,向着特教领域的又一高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