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新话语
一致性是指课程系统诸要素的匹配程度,是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一致性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诺曼·韦伯、安德鲁·帕特等人致力于课程领域一致性分析程序和工具的开发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研究的重点包括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等。刘学智教授最早在我国课程领域研究一致性问题,从2005年他的博士论文选题开始至今已经持续研究一致性理论与实践问题10余年,逐步形成对课程领域一致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识体系,推动了国内课程领域一致性话语的形成。
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刘学智等撰写的《一致性理论:课程评价的新视野》一书,整理汇集了作者有关一致性问题的系列研究成果。该著作对一致性理论研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课程领域对一致性问题研究的空白,具有原创性,丰富了课程实施程度检测的理论与方法,推动了国内对一致性理论与实践的关注和研究。
刘学智教授早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就开始了解一致性问题。2005年,他在北京参加“中美教育评价国际研讨会”期间,聆听美国学者有关一致性研究的报告后,对一致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开始关注国外关于课程领域“一致性”问题研究的资料和成果。《一致性理论:课程评价的新视野》一书,是他和他的团队倾心打造的高品质著作,内容科学、创新性强、颇具特色。
首先,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一致性问题提出的深刻背景,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波澜壮阔的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是一致性理论产生的肥沃土壤。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方兴未艾。国内外学者普遍认识到,当我们以课程标准去规定课程、教材、教学时,课程标准能否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落地,开展课程实施程度检测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因此,寻找有效的课程实施程度检测方法就成为课程学者的重要使命。
其次,系统阐释了一致性研究的相关理论,主要分析了目标分类学理论、课程实施程度检测理论,包括关注为本采纳模式、使用者形貌、课程联结理论、罗根课程实施理论模型以及课程实施程度整合框架等,这构成了一致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再其次,该书全面分析了多种一致性分析理论,包括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型、SEC一致性分析模型、成就一致性分析模型等,同时也呈现了西方国家应用一致性分析理论的实践案例。
最后,该书重点介绍了一致性分析模型本土化改造及实践应用研究。在总结一致性分析模型在我国本土化应用的基础上,对一致性分析模型进行特征、价值、可靠性、适用性等方面的分析与本土化改造,并以数学、化学等多个学科为例,从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学业评价与课堂教学一致性、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等视角呈现了多个本土化实践案例,丰富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程度检测的路径与方法,为课程评价从经验化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开辟了道路。
刘学智教授倾注十年之力打造的《一致性理论:课程评价的新视野》一书,具有较高的学术贡献,学术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对推进一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