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颖:以木筑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不久前,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高颖更新了自己的朋友圈。一张张图片里,木片、木棒错落有致,组合出韵动的造型。这些作品,均出自学校首届木结构材料与工程专业方向学生之手,是他们“木结构设计”一课的课程作业。

    朋友圈里,高颖为奇思妙想的学生们感叹:“得英才而教育之,为师之乐也!”并配上一张热情洋溢的笑脸。

    此时,距高颖放弃日本高薪岗位来到北京林业大学工作,已有8年。对于教师这一职业,高颖直言是“天生热爱”。

    创新,缘木而起

    木结构建筑在古代中国达到了辉煌的顶点,然而如今,由于种种原因,木结构建筑受到冷落,甚至连了解它的人都不多。

    “木结构建筑在北美遍地可见,甚至很多豪宅都以木结构为主。在日本,木结构建筑的防腐、防虫等技术问题也很成熟。但在国内,却面临着建筑乃至相关教育的‘断代’。”谈及现状,高颖有点惋惜。

    每当看到祖先们留下的故宫、应县木塔等杰出木结构建筑,高颖都心潮澎湃,责任感也油然而生。

    不仅如此,在学界看来,木结构建筑不仅是环保低碳的低能耗建筑,合理地使用木材更是刺激林业发展的举措。然而非专业人士对此的认知,往往相反。

    高颖曾带学生团队参加生态科技创新大赛,有评委对他们的木结构作品提出疑问:“木结构要用那么多的木材,要砍很多树,真的环保吗?不是在破坏生态环境吗?”

    这种圈里圈外的冲突,是促使高颖注重“创新思维”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如何站在非专业评委的角度,更加简单清楚地去展示作品。”高颖说。

    更多的创新,来自于课堂和竞赛。

    “木结构方面的竞赛是跨学科、全方位、综合性的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高颖认为,培养创新型林业工程类人才,一定要立足“课堂教学”,实现“以赛促学”。

    “参加比赛过程中所付出的辛苦不言而喻,无论学生还是我,几乎每次比赛都要经历多个不眠之夜,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总是能感染我、带动我跟着他们一起战斗。这其中的动力源泉就是对木结构发自内心的热爱。”高颖说。

    育人,以赛促学

    2016年9月的一天,几名学生找到高颖,说想参加全国环境生态方面的比赛,要请她做指导教师。参赛学生中,主力队员还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毛头”,甚至还有刚刚上大二的学生。

    高颖深知他们对木结构的学习刚刚起步,更不用说对建筑设计、建筑环境、建筑节能等跨学科知识的应用和掌握。参加全国比赛,挑战重重。但高颖偏偏提出了建设性的设计理念,并对学生明言:“这是世界房屋建筑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即使是专业技术人员也需要认真揣摩、悉心探索才能够领会和掌握。但是,越是前沿,越有价值,越有动力!”

    团队成员们摩拳擦掌,潜心研究。2017年9月,他们凭借作品《被动式生态低碳木结构建筑》,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科技理念类一等奖。

    8年里,她共带领6组学生参加过木结构以及节能方面的国内、国际设计大赛。其中,2014年,学生参加国际木文化协会抗震木结构房屋设计大赛,获得最高奖最佳创新奖;2018年,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木结构设计邀请赛,最终斩获三等奖,北林也成为进入决赛的唯一林业院校。

    每次比赛后,她都能感受到学生们在知识上突飞猛进的进步,在思维方式上脱胎换骨的成长。由她指导的参赛学生中,有8名已经或者即将免试保送研究生或出国留学。

    热爱,源自初心

    2011年,面临回国的高颖有着多种选择:世界五百强央企高级技术经理、日本最大房屋企业在华技术经理等,但她却遵循了自己的内心——成为一名光荣的高校教师。

    “在讲台上跟学生交流的分分秒秒里,在跟学生相处的日日夜夜里,我深刻感受到,这是我今生最正确的选择。”高颖说,“看着他们还显稚嫩的脸庞,我就感受到一种责任,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才,不浪费他们的青春。”为此,她在专业课堂以外,为学生付出更多心血。

    学生病了,她嘘寒问暖;学生遇到人生难题,她出谋划策。看似与教学无关的付出,对高颖来说,却是另一个重要的课堂。

    高颖认为:“本科是知识、能力、思想、品德乃至情感的培养和塑造阶段。学生可能会把本科所学直接带到工作岗位或研究生阶段。”因此,她格外强调学生在为人方面的品质,如严谨、认真、诚实、守信等。

    “作为一名教师,最后还要回归梦想。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己的偶像。这就要求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让他们锻炼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家国情怀。我相信未来可期,也相信自己能美梦成真!”高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