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变脸”大戏如何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华山中学高度重视避免体育运动损伤的发生,始终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在学生心中树立安全意识。许多学生在激烈对抗运动时,自觉戴上防护镜保护眼睛。
资料图片 华山中学师生在进行拔河比赛。资料图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从2008年起对体育课进行改革,如今已走过11个年头。这场改革是怎样进行的?改变了些什么?又带来了什么?

    当前,在一些学校,体育课存在着缺乏吸引力、授课方式僵化等现象,这些难题如何破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从2008年起对体育课进行改革,经过探索实践,不仅在体育课课程体系设置、授课模式上进行了创新,而且杜绝了“因噎废食”“鸠占鹊巢”现象的发生。“变脸”后,学生们每天的体育时间达到两个小时,比改革前增加了一倍,学生体质检测指标逐年上升。华山中学是如何唱好体育课“变脸”这出大戏的?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以探寻其中的秘密。

    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体系怎样构建?

    “以前的体育课,课本上有啥教师就教啥,课表里是啥学生就学啥,不管学生喜不喜欢,大家都得一刀切地集中在一起上课。”谈起2008年前的体育课,华山中学校长邱成国深有感触地说,“这种体育课内容以填鸭式为主,导致学生的兴趣难以得到激发,从而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现象。”

    体育课实效性低,带来了学生体质下降、近视率上升以及学生难以学到体育技能等问题,逼着邱成国不得不做出改革体育课的决定。由此,一出体育课“变脸”大戏在华山中学上演了。

    改革第一刀“砍”向了课程体系。“我们意识到,以前的体育课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对兴趣与专长的需求,也满足不了国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改要求。”邱成国说。

    课程体系怎么改?经过深入调研和谋划,华山中学决定构建“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多元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打造体育课程超市。

    改革后,华山中学小学一至四年级实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校园足球+校本特色课程”的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一周4节体育课,内容是走、跑、跳、投,垒球项目,简单篮球运动,校园足球;校本特色课程,一年级是乒乓球课,二年级是武术课,三年级是游泳课,四年级是跆拳道课。改革后,每天增加一节体育课。

    针对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学生特点,华山中学实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足球+体能训练课程”的课程体系,即每周1节国家体育课程加上2节足球课,体能训练课程内容为走、跑、跳、投、力量训练、灵敏训练、韧性训练、爆发力训练、平衡性训练。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心不成熟,不能过早加大训练强度。为此,在设计课程时,华山中学以活动课和实践操作课,以班级活动、小竞赛为主。体能训练课程的主要目标放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上。邱成国告诉记者,这样的课程设计,避免了从初一开始就像初三那样为中考成绩而进行高强度训练,避免了体育课功利化现象。

    华山中学义务部体育教师马新梅说,改革后,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的体育课时间每天比原来增加了1个多小时,项目丰富了,体育活动多姿多彩,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深受孩子们喜爱。

    改革后,华山中学高中阶段体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高一、高二国家课程内容,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网球、体操、健康教育;地方体育课程内容,包括蒙古族传统舞蹈沙吾尔登、维吾尔族传统舞蹈麦西来甫,这两种舞蹈结合了体育与舞蹈特点,欢快奔放,轻松愉悦;校本体育课程内容,包括健身操、啦啦操、花样跳绳、跳大绳等。

    华山中学体育教研员牛存青说,高一和高二地方体育课程,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班级可自主根据学会的基本动作进行创编,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全员参与性,以增强学生团队凝聚力。

    高三体育课,华山中学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特别定制,课程体系以缓解压力、调节心理但又对学生体能要求不放松为出发点。高三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体能训练、健康教育专题;校本课程内容,包括体育游戏,如贴烧饼、追逐跑、蹬车轮、障碍跑接力、过足球阵地等;拓展训练内容,包括千人动力圈、激情节拍、“松鼠与大树”、风火轮、口风训练等。

    邱成国告诉记者,改革后,华山中学形成了由“国家体育与健康必修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大课间+早操+课间操+春秋季运动会+各类竞赛”等内容组成的体育课程体系,内容十分丰富,涵盖面较改革前大幅扩大。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找准了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方向,告别了以前体育课内容“一刀切”现象。

    体育课教学方式该怎么变?

    “改革前,体育课采用大循环套小循环的授课模式,所学项目内容缺乏连续性,断断续续而又短时间重复,前学后忘,实效性不高,学生兴趣不大。”华山中学体育教师张成勇说,“这样的体育课,学校不满意,教师压力大,家长不认可,学生不认同。”

    2008年改革后,华山中学告别了体育课僵化的授课模式,在义务教育阶段围绕学生运动爱好和兴趣做文章,实行不同年级上不同体育项目的授课模式,以增强吸引力。同时,建起数十个体育社团,并将社团课程化,由专业体育教师负责社团教学,供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心仪的体育社团,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类小型竞赛活动,为学有专长的学生搭建展示自我体育技能的舞台。而在高中阶段,华山中学则实行体育项目模块选项走班教学模式。

    每到开学前,华山中学都要对学生体育兴趣和学力进行调研,并按照健身性和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高中三个年级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田径、网球、体操、体育游戏、团队辅导、健康教育专题、体能等多个模块内容,供学生选择。高中部11名体育教师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教学模块,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专业特长。

    改革后,华山中学学生的体育课时间达到每天两个小时,比改革前增加了一倍多,远远超过国家规定课时。华山中学将两节体育课安排在一起上,学生练习时间比过去大大延长,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体能课课练”落地实处。

    让学生“有兴趣、有技能、有体能”是华山中学体育课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改革后,华山中学体育课实现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把“体能课课练”融入到各项目教学中,课堂的实效性得到提高。

    华山中学小学六年级(1)班的黄小芹如今掌握了乒乓球、武术、游泳、跆拳道、足球等体育运动的技能。从最初的不喜欢体育运动到如今热爱体育运动,黄小芹的变化让她的父母格外高兴。“这么多体育项目,我都很喜欢,但我最喜欢足球,以后上初中高中大学都会坚持下去。”黄小芹说。

    “能运动,表明学生在能力方面增强了;会运动,表明学生掌握了运动方法;爱运动,表明学生爱上运动这种生活方式,实现了情感自觉。”邱成国说。

    体育课怎样预防运动损伤?

    现实中,一些学校往往以“为了学生安全”为名,停上一些强度大或需要体能支撑的体育项目,有的甚至干脆取消了事。邱成国认为,如果体育课变成仅仅让学生蹦蹦跳跳的活动课,无疑是因噎废食的做法,不仅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也是对体育课不负责任。

    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在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的项目中,出现学生关节扭伤、韧带拉伤等运动损伤情况,属正常现象,无法完全避免,这是体育的特点和属性决定的。

    “虽然对抗性强的项目容易出现运动损伤,但不能因此就不开设这些课程,因为这些课程在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提高方面必不可少,而且无法替代。”邱成国说,“对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所要做的应该是想办法最大限度避免发生运动损伤,并将其降到最低。”

    为此,华山中学规定体育教师都必须做到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规范上体育课:首先从动作合理性上进行防范,每堂体育课开始前,都要进行相应的安全防护教育;其次,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严格按照动作完成顺序;再其次,在比较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动作环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示、帮助,科学合理应用帮助保护措施,依靠科学方法有效避免运动损伤发生;最后,学生在体验时,从容易的做起,然后慢慢增加难度,从而把运动损伤降到最低。同时,上课前,体育教师必须准备好相关应急药品,遇到运动损伤发生,及时处置,严重的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救治。

    不可否认,这些体育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受到运动损伤的情况。那么,一旦出现学生运动损伤情况,又该如何处置呢?

    记者了解到,华山中学建立了完善的预防体育运动损伤工作预案:体育教师都经过专门培训,一旦遇到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立即进行处置;学校与最近的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受伤学生可在第一时间送医院救治;完善了学生意外伤害保险体系。这一系列措施和预案,确保把学生的运动损伤降到最低。

    近年来,因体育课孩子受伤,学校被家长告上法庭的事偶有发生。家长这一关,华山中学又是如何过的呢?

    邱成国告诉记者,每学期开学之际,学校都要就体育课对家长进行多场专门培训,包括如何正确对待孩子体育课上偶然遇到的运动损伤等。同时,学校将制定的体育课应急预案详细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体育教师规范上课,以及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知识教育和培训的过程。

    “儿子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接触足球,如今是学校足球社团的积极分子。”华山中学高二学生胡浩宇的母亲刘晓丽说,“足球运动对抗性强,孩子也受过肌肉拉伤这样的运动伤,但都经过科学的治疗,很快就好了。孩子过去身体很弱,自从体育课改革后,孩子的身体越来越健壮,对此我十分高兴。”

    改革后,华山中学对抗性强的体操、足球、篮球等技巧性和对抗性比较强的项目,并没有在体育课上消失,反而开得如火如荼。每年春季以对抗性强的球类为主的学生运动会,竟然长达两个月,而以田径为主的秋季运动会上,高强度、对抗性的项目比比皆是。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削减强度大的项目,而是要把过去丢掉的一些项目,逐步捡回来,因为这些项目在培养孩子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培育体育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邱成国说。

    在华山中学,目前还没有发生过家长因为孩子在体育活动中受伤找学校麻烦,也没有学生因受一次伤之后就不再参加体育活动现象发生。

    如何确保体育课不被挤占?

    说起体育课被挤占现象,恐怕不少体育课教师都有切身感受。这种现象不仅在一些学校长期存在,而且还成了一大顽疾。

    “改革前,体育课时间成了一些家长会见孩子、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学生布置班级文化墙的时间。”张成勇说,“因为在大家的意识里,少上一两节体育课无所谓。”

    体育课被鸠占鹊巢的尴尬,让华山中学的体育教师们开始反思。张成勇认为,之所以会被挤占,是因为体育课的育人功能和价值特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从而使其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的一门课。特别是到了各类考试前,体育课往往要给其他学科让路。但在华山中学,却不存在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