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成“传是” 砥砺谱春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文化是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基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校作为“以文化人”之所和“以德树人”之地,更应广泛地凝聚文化力量、坚定地传承文化自信。作为地方名校,遵从学校文化特质要求,结合文化传统,主动吸纳与实践地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现实选择。江苏省昆山中学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江苏省昆山中学创办于1946年,是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多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传是教育”新模式。“传是”原为昆山先贤徐乾学先生的藏书楼名,后学校滥觞于此,“传是”成为校图书馆馆名,并逐渐内化为学校精神,升华为独特的学校文化。

    学校以“传是”精神为核心,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两项追求”——办适合的教育、育多样的人才,时刻牢记“三重责任”——对学生的当下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努力实施“四优战略”——打造优质的课程体系、培育优秀的教师团队、构建优质的资源平台、培养优秀的学生群体,积极建设“五大校园”——平安校园、优美校园、健康校园、书香校园、智慧校园,培育了“日知日行日成,求实求是求真”的昆中精神,形成了“求知、务实、勤奋、进取”的校风、“严谨求精”的教风和“勤奋求实”的学风。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弘扬“传是”文化精神

    2012年9月,昆山中学开始承建江苏省普通高中“江南水乡文化”课程基地;同年,昆山市政府部门投资7.2亿元易地新建昆山中学。学校抓住这一契机,以“传是”文化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基地建设为载体,整体建设“江南水乡文化特色学校”,形成系统建设、协调发展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品位,获得了“教育部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等3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受地方文化浸染70余载,学校的传统文化凝聚着江南水乡文化的优秀元素,如“水之韵”优雅、灵动、秀美,“水之智”尚真、执着、创新,“水之德”至善、奉献、包容,等等。传是,经过昆中人不断传承、融合、发展,形成以“传是”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及其相应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传是”精神包括符合校情的三层含义。一为“所传惟是”,即传承文化,以优秀文化涵养学生的全面素养,注重“循理、求实、担当”;二为“传是求是”,指培养学生“求是”的方法、习惯和精神,强调“求是、创新、卓越”;三为“因是传是”,即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引领学生实现有选择的充分发展,追求“民主、多元、开放”。

    “传是”精神是昆中人共同创造与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和行为准则,学校以此为办学灵魂,建设与其内涵一致的“江南水乡文化特色学校”。如今,学校已基本建成雅致、灵动、和谐的“水韵校园”和相应的物型课程,并在物态环境中有机融入“传是”精神的内涵,如“是园”之“是”、“容湖”之“容”等等。物态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建设赋予新校园厚重的历史感,成为学校教育理想绽放和办学特色彰显的坚实依托。前不久,原国家教育部门领导实地参观后曾说:“这是我见过的中学中最美的校园。”

    构建文化育人模式 探索多元育人途径

    构建“传是”育人模式。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基于昆山水乡文化的特色课程开发和实施研究”为支撑,突出“水韵”,凸显江南水乡文化优雅、执着、创新、包容等特色,明确课程的育人目标,探索让学生在如水般的文化浸润中实现心灵悟道、获得自主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创设情境,激发体验—对话交流,拓展体验—合作探究,概括体验—评价反思,内化体验—应用试验,升华体验”为基本学习流程,系统构建“传是”育人模式,其中包括“水韵·体验式”“审美·熏陶式”“体验·互动法”等,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自主的发展。

    优化人才培养方法。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资源,完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高校以及昆山相关科研机构、高新企业合作,建立了“高校—高企—高中联合创新实验室”。以课题研究和特色项目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和实践,建构数学学科的“四自教学法”和“分层·互动”法、英语学科的启发教学法等多种富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方法。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强化课外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依托兴趣拓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项目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显著提高。近几年来,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高考本一达线率达80%左右,每年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人数在苏州乃至江苏省居于前列。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学科竞赛全面突破,每年有30多人在“五项奥赛”中获省级一等奖以上。2012届学生章逸飞获得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和第十三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学生连续获得RoboRave国际机器人大赛全球总决赛一等奖、亚洲区金奖银奖,近5年学生申请国家级别发明专利58项。全球一流的院校、科研场所以及500强企业中,大多有我校学生就读或工作。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建设特色本校课程

    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学校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资源,制定了《江苏省昆山中学课程发展规划》《江苏省昆山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江苏省昆山中学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办法(试行)》《中美合作课程班(三年制)课程实施方案》和《江苏省昆山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等,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顺利实施。

    创新实施国家课程。注重研究教材、教法、学法、评价,大力推行“激趣定向—自学感悟—研讨交流—归纳深化—反思评价”的启发式教学范式,“自主学习、自我质疑、自觉探究、自由展示”的“四自”教学范式,“分层·互动”的课堂教学范式,以及“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学习”教学范式,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确保了国家课程的实施效果。

    科学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学习资源,实行“自主选课,走班上课”,鼓励学生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各美其美。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科学开发了地域文化类、德育心理类、学科拓展类、实践创新类等四类校本课程共计60余种,形成了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校本课程体系。“江南古建筑”“水乡昆曲韵”等12门特色课程,辅以水乡校园的物态资源和系列校本教材的文本资源,创构“水韵·体验式”教学模式,受到上级主管部门以及众多媒体的好评。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打造卓越师资队伍

    落实教师发展举措。学校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贯彻“以优秀的教师培养更优秀的学生”的指导思想,创新教师发展机制,健全保障制度,形成“规划引领、全员参与、梯级培养、差异发展、重点突破”的教师培养模式,以及“注重实际、问题导向、项目引领、动态管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制定并实施《江苏省昆山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指导教师认真制定落实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实施“传是工程”和“求是工程”,依托名师工作室,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开展师徒结对、教学比武、基本功比赛等活动,组织教学技能、教育理论、学科属性与文化理解、方法论指导等培训,为教师创造多种多样的发展平台。

    发挥科研先导功能。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学科教研为阵地,以教师研究为主体,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建立了“学校中心课题—教研组分项课题—教师个人研究课题”三级课题网络,承担11个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用项目、课题研究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造就优质师资队伍。初步形成了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扎实、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目前,全校共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人、国培计划主持专家1人、正高级教师8人、江苏省特级教师6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6人、姑苏教育人才10人。各类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数量与占比均居苏州大市乃至江苏省前列。

    如今,在全体昆中人的努力下,学校办学理念引领有力,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完善,文化育人作用显著,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文化阵地与传播体系健全高效,教风学风与学术氛围优良浓厚,使昆山中学成为了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具有归属感与自豪感的精神家园!

    (夏 庆 刘 洋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