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写作业如何放手而不放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肖弋 绘 新年伊始,家庭教育周刊连续讨论家庭作业带来的困惑和难题。我们将前三个版面的文件收集在此,干货满满,扫码即得。

    聊天时谈及孩子上学以后要不要陪着写作业,有一种类型家长说得很轻松:“我们家孩子一上学,我就和他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儿,我可管不了。家长别让孩子养成依赖的思想,他自己学得好着呢!”培养孩子自主、主动和高效的学习能力,放手而不放任,真的如此简单轻松?

    还有人说,学校有学校的功能,家庭有家庭的功能,家庭教育不能沦为学校教育的复制和附庸,不能让家长做老师应该做的事情,陪孩子写作业不应该是家长的事情。

    可是,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和内容,做作业是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一项活动,环境是否安静、没有干扰,家庭关系是否和谐,都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状态,怎能和家长、和家庭教育脱离关系呢?

    回首我们的学生时代,写作业时也曾有过抠橡皮、画漫画、看小说、发呆走神的情境,也曾有过敷衍了事、蒙混过关的“劣迹”,甚至还有过一边戴耳机听歌一边做题的“耍酷”。但所幸的是,当年我们的父母远没有如今的父母如此夸张——忍不了孩子的小磨蹭、小懒散、不专心,忍不了孩子的记不住和做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出现的任何一点小问题,都被放大成了焦虑,似乎当下不“棒杀”之,这孩子就“完”了。

    学业压力下的作业魔力,暴露了如今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学习观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亲子关系杀伤力极大。作为一个初一男生的妈妈,我也经历了许多作业陪伴中的纠结,我的内心独白也经常充满了矛盾。

    要分秒必争 还是允许劳逸结合

    家长群里在讨论孩子写作业写到晚上几点钟。有几个家长说孩子在学校就写完了,基本回家就可以看课外书、听英语,还能玩一会儿游戏。我的心立马就不淡定了,马上联系老师进一步询问。老师说:“人家那些孩子能充分利用课间赶紧写作业,你儿子不是看课外书,就是和同学闲聊,不写作业。”

    晚上和儿子试探性沟通:“儿子,你能不能也利用课间写点作业啊?这样晚上回家不是就轻松点吗?就能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啊。”

    儿子不解地反问我一句:“课间我难道不能放松一下吗?”

    也对啊,学校每两节课之间安排一次10分钟左右的课间休息,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类大脑的网状结构和前额皮层,在青春期到来时仍不能完全髓鞘化,这就使得孩子难以像成人那样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短暂的停留和调整,可以帮助儿童的大脑得到休息和放松,有益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也能大大提高他们课堂听讲的效率。

    如果限制孩子们在短短的课间时分跑跳、聊天,甚至强求他们连屁股都不能离开座位,争分夺秒写作业,任何一个正常孩子的天性和身体本能都会马上拒绝排斥,尤其是生性好动的男孩子。而且,同学交往、社会性学习也是学校教育的巨大优势和功能,为什么要为了回家少写会儿作业,就让孩子牺牲课间和同学交往的机会呢?

    所以,此事作罢。

    是孩子太慢,还是大人太注重结果

    关于作业,家长感到最崩溃的莫过于慢。慢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孩子磨蹭、走神、做小动作、偷玩游戏、偷看课外书等,属于习惯问题;比如题目理解起来不那么容易,做的时候犹犹豫豫,擦了写、写了擦,属于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学习能力问题。值得反思的是第三种情况:不是孩子慢,而是家长太着急。

    有一天,儿子做数学作业,作业清单上只有两道大题,结果一个多小时过去还没做完。爸爸就沉不住气了,在儿子的房门外吼起来:“怎么要这么久?就两道题,30分钟也足够了吧?”儿子说:“两道大题?每道大题下面有5道小题啊,每道题我还得画图呢!”爸爸愣了一下,不说话了。为此,我专门和儿子沟通他做作业时对时间的感受。他说:“其中有一道题,特别复杂,我需要整体考虑,想了半天,正写着呢,爸爸说一个小时了,吓我一跳,啊,竟然一个小时过去了!我都没感觉!”

    看来,成人常常以权威的角色审视儿童,常常以自我的标准评判儿童。都说儿童自我中心,在我看来,成人更容易犯自我中心的错。在我们看来轻而易举的事情,认知和生活经验有限的儿童却需要付诸巨大的努力,才能向成人社会构建的知识体系一点点靠近。

    字,需要一个一个地写;题,需要一道一道地读懂、理解,再动笔。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大脑正在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整合已有的经验,建构新的经验。孩子专注于学习任务时,那种全神贯注地将热情与投入结合在一起的体验被称为“心流”,在心流体验下,人们容易失去时间和空间的意识,心流体验越充沛,越能获得幸福感。这对于刚刚踏上学习之路的孩子是多么重要啊。

    而作为旁观者的家长,如果只关注结果,对时间的感受则是不同的。焦躁的情绪容易使家长心烦意乱,感到钟表走得过快,而孩子做得太慢,从而粗暴愚蠢地打断孩子的心流体验,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

    所以,家长与其一个劲儿地催孩子快点,不如自己找本书看,或者做点自己的事情,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

    应该不会就问,还是鼓励独立自主

    和“慢”有着同等杀伤力的问题是“笨”。对不起,我这里借用的是很多家长的话,我更愿意用的则是“探究”这个词。

    儿子遇到难题喜欢自己一个人琢磨,我担心他琢磨太久影响做作业的速度,常在门外关心地问一声:“你可以吗?需要我吗?”他回应一声:“不——需——要——”有时,实在做不出来就来求助。看看飞逝而过的时间,爸爸心疼地直咬牙。“你咋不早点问我,早点问我不就早做出来了?”儿子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想自己试一试嘛!”

    有一次,他查资料,要总结《论语》中“之”字的所有用法,一个小时后,我一看,笔记本上才写了两条,而他还在认真地翻阅百度。有效搜索需要准确的关键词和快速浏览信息及准确筛选整合的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他显然驾驭能力还远远不够,但他就像个勇敢的小水手,一头就扎了进去,还得我这老母亲赶紧去打捞。

    还有一次,他的作业是做一页生物填空题,半个小时只做了三分之一,我说:“这么费劲,不如先看着书填完,然后再背啊。”他说:“我想自己先试着做一做,看看自己记住了多少。”我一听,赶紧惭愧地退了出来。

    不求甚解,张口就问,寻找救兵,照搬答案,这种只追求快速出结果的做法,满足的是家长的虚荣心,却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敢于尝试的机会,使他们也变得没有耐心,总是想及时获得满足。

    父母需要的不是埋怨、指责或不停地催促,而是给予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温情地接纳并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在需要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提供帮助和建议。

    提供关爱和支持的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港,会使孩子在冒风险和寻求挑战时不感到痛苦和焦虑,会对解决问题更感兴趣、更自信、更有好奇心,也更能够很好地自我控制,并形成积极的内部成就动机。相比获得多少知识、学会多少技能,这些自主、独立、坚持、征服的意志等学习品质,才是孩子终身学习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