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高教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3月4日,李清泉(中)、林金辉(左)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就“大湾区:高教创新发展的新机遇”话题接受本报记者徐倩(右)专访。
本报记者 张劲松 摄 扫二维码
观看精彩视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构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格局的伟大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重要探索。2017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一时间,大湾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聚焦的热点。

    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大湾区规划建设有哪些意义?会为当地高等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机遇?3月4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围绕高等教育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的探讨。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 李清泉

    一流的湾区建设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相配套。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 林金辉

    大湾区建设,教育要先行。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的湾区、人才的湾区、创新的湾区、开放的湾区、青年的湾区。

    教育先行 助力大湾区建设

    记者:目前,对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经济发展方面的解读,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如何来理解大湾区建设?

    林金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融合创新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下半年,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接受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公室)的委托,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创新问题的专题调研。在调研中,我最深的感触是,大湾区建设,教育要先行。

    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第一,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的湾区;第二,大湾区是人才的湾区,打造一流湾区需要一流人才,一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都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第三,大湾区是创新的湾区,在“一国两制”背景下建设大湾区,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唯有创新;第四,大湾区是开放的湾区,在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大湾区高教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五,大湾区是青年的湾区,大湾区高教发展要聚焦为粤港澳三地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机遇。

    记者: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纲要》的发布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产生什么影响?

    李清泉:目前国家的“双一流”战略非常好,但由于硬性指标的考核,地方高校较难进入到体系中来。《纲要》的发布,对整个湾区高校的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广东省也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完成了一期建设任务,目前正在启动二期建设。未来深圳大学会围绕《纲要》的内容,对学校的高水平建设进行新的部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相应的调整,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跟湾区有更好的契合度,为湾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林金辉: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创新方面,应该把“双一流”精神泛化到各级各类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所指的“一流大学”不仅仅是教育部等部委公布的42所“世界一流大学”,所指的“一流学科”也不仅仅是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流”,例如,高职高专就应该有自己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样认识“双一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教融合创新就会进展顺利一些。

    记者: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映射到个体,应该怎样发力?即大湾区建设为现在的大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林金辉:大湾区建设,青年是生力军。大湾区建设,可以为粤港澳三地大学生提供巨大的创新创业平台,为三地青年参与国家建设、实现自身价值提供重要机遇。在广东调研时,我们随机访问了部分大学生,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大湾区建设能为他们未来就业创业带来重大利好,他们充满期待。我建议,大湾区高教融合创新中,还应该通过综合协调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三地大学生携手共创美好未来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李清泉:大湾区建设为学生带来的机遇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学生的多校园学习非常有意义,比如说在深圳大学修一些学分,在香港的高校也拿一些学分。我们鼓励学生跨校学习、跨校学分互认,这样对学生成长有很大帮助。二是通过湾区的建设,政府有更多投入,最终受惠的还是学生。比如说实验室条件的改善、学生各方面的环境改善,有经费吸引更多优良的师资为学生上课,学生的受益是全方位的。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学生毕业后在这里找到工作或者通过创新创业发挥个人才能、成就梦想,这是湾区发展战略为学生带来的最重要的实惠。

    优化布局 发挥1+1+1>3的效果

    记者:深化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应该克服哪些障碍?三地高校如何协同发展、形成合力,避免恶性竞争?

    李清泉:可以考虑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委员会”,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这个委员会要取代三地政府的一些职能,通过高层会晤、联席会议、常设办公机构等形式,消除各种政策障碍,加强政策和规划协调对接,创新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推动合作交流便利化,降低合作交流成本。同时还可以设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基金”。在深圳特区设立面向三地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基金”,用于推进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有关项目研究,落实相关计划,补助教师互聘互访、课程学分互认、设立奖学金等费用。

    林金辉:大湾区既是人才的湾区,又是创新的湾区。大湾区建设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进行的,粤港澳三地同属一个国家,存在两种社会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设大湾区,没有国际先例可循,需要理念创新。香港、澳门、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各有特色和优势,需要加强三地政策研究、政策对接、综合协调和环境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大力促使粤港澳三地的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发展,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在大湾区内实现要素的高效流动,做到1+1+1>3。

    在广东和香港调研时发现,大湾区合作办学中存在一些政策壁垒和障碍,比如,合作办学需要请香港、澳门高校的教师到内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港澳的税制比较简单、税率低,而内地个人所得税率较高,能不能对在内地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教师实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这就需要政策协调、政策创新。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罗文提到,将采取措施逐步降低甚至取消粤港澳三地的手机长途费和漫游费。这样的问题虽然不完全是教育内部的问题,但都是很实在的问题,需要从更高层面一个一个地加以协调和解决。如此,粤港澳大湾区高教融合发展就可以进展得快一些。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必将对三地人才提出多样化需求。深圳大学在人才供给和社会服务方面,应该怎样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色来服务大湾区建设?

    李清泉: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圳大学已经形成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一方面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为珠三角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相信只要高校把自己的特色做强、做大,都会发挥很好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深圳大学要继续在人才培养方面强化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不断创新方法、思维、项目,让学生真正在双创教育中获益,最终为大湾区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在近些年的两会中,李校长都提出了关于推动湾区高等教育建设的相关议案,您最关注的是什么?

    李清泉:从《纲要》来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就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地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我提出建立深圳高等教育特区的议案。一方面希望从国家层面取得一些引导及政策支持,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较好的合作平台与机制。另一方面,高校也要思考怎样实现多赢的局面,如加强学生的交流、合作科研等。

    建设深圳高等教育特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以特区为依托,构建大湾区高校合作办学新格局;二是以特区为枢纽,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三是以特区为基地,实施促进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新举措;四是以特区为试验田,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新范式。

    内外相济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记者: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一带一路”倡议与大湾区建设规划的叠加效应给高校的对外开放带来了新命题。高等教育国际间是如何交流合作的?

    李清泉:深圳大学把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着力在如下方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一是加强与国际名校间联合人才培养。深圳大学与境外260多所高校签订了备忘录,制订了每年送出1000名本校学生,吸引1000名留学生的“双千计划”。二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进行合作。三是推动高校学分互认。以知识无国界为前提,吸引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通过互认学分的方式,灵活对接各高校的学位项目,形成一个可以互认学分的跨区域、跨语言的高等教育平台。

    记者:除了湾区内自身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从国际高等教育比较视野出发,世界三大湾区的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借鉴?

    林金辉: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几个湾区相比,其他几个湾区有许多成熟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无论哪个湾区,它的建设和发展都有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做支撑;在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方面也有不少好的经验和模式值得学习,比如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等。但是,世界其他三个湾区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照搬。

    大湾区高教融合创新要考虑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这个大背景。日前,教育部要求在大湾区开展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并将出台大湾区教育现代化创新试验的具体方案。二是加快和扩大教育开放的大背景。去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导向很清晰,那就是要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创新,正当其时。

    记者:过去中国走出去的多数是企业,教育走出去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面临的新课题。大湾区的建设规划,将对我国高校走出去带来哪些机遇?三地的高校走出去开展合作办学需要怎么实施?

    林金辉:合作办学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在政策上要大力支持,推动港澳高校到内地尤其是珠三角九市开展合作办学;同时,要坚持“一国两制”,坚持依法依规,要严格遵守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要在粤港澳合作办学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要做好专业布局,根据其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经验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以理工医等学科为主,围绕大湾区产业发展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