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长江之歌”
■教育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系列报道④
“这个战略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太重要了!”谈及涉及中国11个省市、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发展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科技学院医药研究院院长刘超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继2014年‘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经济带,被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长江流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来自长江经济带的代表委员,对于教育如何助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给予了充分关注。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来,绿色发展成为长江流域11个省市亟须共同面对的一道“必答题”。
在3月6日举行的湖北代表团开放团组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蒋超良说,这就要求湖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要把握速度与质效兼取互促,把握好“点”和“面”融合拓展,把握好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今后,既要充分发挥湖北科教资源集中的优势,激活市场要素,让新兴产业“无中生有”,也要让传统产业“有中生新”,使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低端产品论吨卖”到“高端产品论克卖”。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成员,江西和江苏的代表委员对此也格外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方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席熊建明建议,深入推进传统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由政府组织建立统一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解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和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为企业输送更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和人才。
“把科教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其产生乘法效应。”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认为,高等教育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知识溯源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区域科教资源的巨大优势,通过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贯通产学研用全链条,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助推传统产业升级。
优化创新要素布局,下好长江经济带“一盘棋”
“长江经济带是一个流域型经济带,11个省市发展差异很大,既有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也有比较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欠发达的上游地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协副主席丁烈云建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长江经济带的描述,应再补一句:“优化创新要素布局。”
为什么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要强调“优化创新要素布局”?丁烈云解释说,过去,长江沿线基本都是化工围江、垃圾围城的产业布局。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靠人才、科技这两个核心的创新要素。而上海、武汉和重庆是长江沿线的节点城市,代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此,建议国家在规划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实验室、科创中心等方面,要把长江经济带看作“一盘棋”,根据节点城市的科教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状况,优化布局,将创新要素效能发挥到极致,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协调高质量发展,为其他发展不平衡地区实现高质量增长提供范例。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没有好的协调机制,“坐在不同板凳上”的11个省市,在科教资源共享、产业布局协调和创新要素流动上,难免会存在“温差”,各说各话,甚至资源重复建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安徽省代表团提出,由安徽牵头,研究规划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一方面发挥沪宁杭合科技优势,重点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打造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另一方面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4个核心城市创新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推动“四城同创”。
“当务之急,是国家要做好规划,成立一个国家层面的长江流域领导协调小组,做好全流域的统筹规划,推动上海、武汉、重庆三个重要节点城市的科教资源统筹和共享,使其带动三个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建议,领导协调小组可加强顶层设计,研究长江上中下游流域产业基础和布局,推动高校合作,统筹调整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设置,培养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
发展新兴产业把人才留在“黄金水道”
“不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只要对比就会发现:几乎每个区域都在打造科创中心、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和实验室。其潜台词,都是筑巢引才!”周洪宇说,这对长江经济带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较之长江流域,经济更活跃、市场要素流动更快,产生的“虹吸效应”更大,经济中心必将继续南移。而南移的最直接结果,就是高素质人才的“南飞”。周洪宇认为,这两年,以武汉、南京等城市上演的“人才大战”,实际上就是人才保卫战的预演。
周洪宇说,要留住人才,地方政府除了通过进一步减税降费、简化程序等措施,降低城市生活成本、创造良好的青年创业条件和营商环境,还应依据当地产业和科教资源特点,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通过产业留住本地高校培养的人才。
“要把高端人才留住,根本之策,是要通过构建大平台、大基地、大实验室和大产业等,让事业留人。比如,在芯片设计制造方面,武汉有‘长江存储’科技公司;在光纤、汽车制造、光通信等方面,武汉有完整的产业链。有了这些平台和产业,从事相关研究的人才才不会离开。”丁烈云说,“关键是,这些宝贵的平台资源,长江流域还是太少了!”
“再不能单飞了!”施卫东建议,长江经济带城市要把准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把自身发展置于协同发展的大局中,统一市场准入制度,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背向发展”转入“相向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