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体两翼”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应用型高校占据了本科高校的大半壁江山,这些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高校仍处在积极探索之中。

    安康学院作为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重点支持高校,在升本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坚持走“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发展之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聚力建设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应用型大学。

    近年来,学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统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一体两翼”为主要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以构建“四协同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体,以强化“实践教学”和“课堂革命”为两翼,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育人要素的有效整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重大课题,它不仅需要高校内部的协同行动,也需要产业行业及地方政府部门社会的协同发力,它是由一系列参与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要素,以一定的方式交互融合的复杂过程。如何把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实,切实保障培养质量,首先要保证各教育教学要素量足质优;其次,要保障各要素的融合方式科学有效,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再其次,要能够聚焦人才培养目标,避免“耗散”形成合力。而要达到上述要求,就要牵住统御各教育教学要素的“牛鼻子”。

    基于这一思考,学校认识到,这个“牛鼻子”就是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学校尝试建构“四协同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获得陕西省2017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编号:17BZ048)立项资助。

    “四协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协同理论和整体性教育思想为基础,以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内在要求为依据,基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开放性特点,构建起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四协同”包含课程协同——对接专业培养目标,建立课程能力矩阵,实现课程与课程以及课程模块间的功能耦合;课堂协同——优化课堂教学要素,实现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教育教学协同——克服团学工作与教学工作隔离,促进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协同发力;校企(行业)协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岗位履职要求相协调,促进合作育人单位对接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发力。

    “四协同”是路径方法,“一体化”是保障措施。实行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构建“四协同”培养模式为统领,以创新办学机制为突破口,在学校党政的主导下,创新学校组织架构与制度设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办学机制进行一体化创新,从而搭建起人才培养各子系统的“有序结构”,实现了各办学资源、育人要素在人才培养模式规制下的有效整合。

    学校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不仅明确党委副书记分管学、团工作,同时明确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也联系学、团工作。在二级学院实行由一名副院长协助党总支书记分管,学校团委、教务处、招就处等部门合力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工作组织新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统领下,围绕学生思想品格、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在活动项目上,实行“课内课外一体化”设计;在平台搭建上,实行“校内校外一体化”建设;在工作组织上,推行“教学与团学一体化”实施,构建起与“四协同”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一体化”办学新机制,从而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顺利进行。

    推进“课堂革命” 点燃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四协同一体化”关注的是育人要素的协同整合问题,它可以从根本上克服育人要素之间的隔离、不相协调,从而有效发挥办学资源、育人要素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功能。而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还必须掀起“课堂革命”,点燃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课堂革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教师中心”,重塑教学形态,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学习成效和学习潜能的释放。学校在构建“四协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把2017年确定为“课程教学改革年”,以“课程教学改革”为主题,向教改的“难处”“痛处”进军,矢志啃下“课程建设与改革”这块“硬骨头”,以此推进一场“课堂革命”。

    课程与教学改革聚焦“想改、改啥、会改”等关键问题,围绕“想改”,学校制定了多项配套激励措施,在职称评审、境外研修、教学奖励中突出了教学业绩的使用。围绕“改啥”,构建了“双师课程+混改课程+考改课程”以及“教改示范课建设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综合改革项目”全要素、多维度、立体化的课改项目体系。围绕“会改”,两年来校院两级共举办“课改沙龙”110多场、全校信息化教学集中培训5次、教师外出参加课改教改培训150余人次,评选了“教改示范课优秀奖”,举办了第三届微课教学比赛、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首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

    目前,全校有各类课改项目639门次,60%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进入了课改序列,全校性课改局面全面形成。近两年,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个,教育部门在线教育重点实验室“慕课+实践”教学奖1项、“智慧教学”试点项目1个;9位教师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得佳绩。

    学校加快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合作步伐,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项目23项、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项目1个;校内推出了“双负责人”产学合作专业、“双师课程”、“双导师”毕业论文、“双主持人”教改项目、“双主编”教材等一批双主体协同育人试点项目。

    两年来,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别55项、省级111项;获批陕西省首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各1个;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1银6铜和优秀组织奖;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被科技部门认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强化实践教学建设 筑牢应用型人才培养根基

    安康学院地处西部省份,属于国家秦巴连片贫困区的新建本科高校,一直以来,办学经费不足,办学基础薄弱,尤其是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

    近年来,为摆脱实践教学被动局面,学校攻坚克难,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部门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大实践教学建设投入。2018年学校召开教学工作大会,专题研究“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制定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规划》和《实验实训教学队伍建设规划》等重要文件,对实践教学平台及队伍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对加强实践教学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目前,国家发改部门、财政部门产教融合专项资金支持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应用创新基地”项目、“秦巴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产教融合实践平台”项目已破土动工,总投资1.32亿元,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学校决定,在此基础上再投入6000万元,新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训练平台和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平台,到2021年,全校新增实验用房面积20000平方米,形成江北校区、江南校区两大实践教学中心,建成以五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大综合训练平台(简称“5+2”)为核心的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专业类和跨专业类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体系,彻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学校探索“课程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路径与方法,实施各专业课内外“两张课表”、学生课内外“两个成绩单”制度,完善课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加强实验实训教学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专业水平,不断增强实践教学资源使用效能。学校加快治理实践教学的“水课”,优化细化实践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从源头上“挤水”;细化实验实训组织过程,确保教学环节不“缩水”;制定清晰可测评的规范标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达标。学校深度推进产教融合,进一步提高产教融合的组织化和系统化程度,增强校企共建共享实践教学资源的能力和成效。通过建设与改革,力求在政校行企共建实践基地、共建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双师课程、产学合作专业、课内外一体化等方面形成特色。

    强化实践教学是构建“四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课堂革命”是激发学习者学习内驱力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最佳选择,是发挥“四协同”模式育人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校将以构建“四协同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体,以强化“实践教学”和“课堂革命”为两翼,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书写安康学院人的奋进之笔!

    (安康学院副校长、教授钟生海,安康学院高教研究室研究员胡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