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灾教育”:为学子终身发展赋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会生存”是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中全面实施“减灾教育”,强调生命和生存的永恒意义,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学校《普通高中减灾教育现场学习课程开发》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积极针对减灾教育的思维方式、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进行探索创新,从学生、学校、学科、社会探索出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的减灾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模拟演示、直观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和多元化的减灾教育新途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校一举获得“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示范学校、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无锡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市环境教育基地、市地质灾害教育基地、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实验学校”等多项殊荣。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创新的减灾教育,说到底就是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人本教育和幸福教育。如今,减灾教育是全世界的一个永恒话题,学校创新的减灾教育经验,就是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与关爱生命、防灾减灾与生存技能的品格和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特别是学校从2006年开始,以“崇尚科学,尊重生命”为主旋律, 以培养笃正自强之公民为育人目标,着力打造“德业兼修、形神兼备”的品质高中,打造出了物理、化学、生物和科学教育校本化的“减灾教育”特色品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减灾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创新的“减灾教育”,是从“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为主题的教育开始的。创设之初,学校以地理学科为主导,融合渗透化学、生物、物理、心理等学科,开展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馆课程”建设,探索了一条减灾教育现场学习的新路径。

    用学校领导的话说:“减灾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如:学校创新的减灾“馆课程”,就是基于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理念,针对减灾教育发展的需求,构建的显性和隐性课程。它主要包括“实体馆”“校内馆”和“校外馆”三大内容。

    ——“课程设计”凸显普适性与实践性。减灾教育是从小范围转化到“馆课程”而来的,它突出了情境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更易于学生开展现场学习。

    ——“教育方式”凸显灵活性与多样性。这一模式创新,凸显了灾害体验、实验制作、新技术的融入等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灾害的形成,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极强的冲击力,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领悟也更加深刻。

    ——“评价方式”凸显综合素质与显著结果。学校把现场学习纳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方法,从学习成果到情景教学进行真实的评价。

    尤其是学校创新的“实体馆”,以减灾教育为主体,通过地质灾害探究厅、气象灾害探究厅、环境灾害探究厅等三大展厅的展示,实现了接受知识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无缝衔接,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

    走进地质灾害探究厅,学校通过探究实时地震数据、建筑物减隔震原理,体验了不同震级、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原理,让学生认识到了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实现防灾减灾的途径和安全逃生的技能。

    来到气象灾害探究厅,学生通过实时分析气象数据、体验不同风力和寒潮的形成。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台风、暴雨、寒潮、雷电和高温等气象的成因,学习减轻自然灾害的防范举措和科学常识。

    驻足环境灾害探究厅,实时环境数据,测定水中PH值,探究PM10、PM2.5、PM0.1等各种数据,显示着对人体的影响。保护环境、珍爱自然,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减灾教育”就是“幸福教育

    防灾减灾是人类绕不过的话题,如何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全面实施减灾教育构成了人类幸福的基石。走进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的“减灾校内馆”,这里是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融入在地理专用教室、生态园、情景室、生物多样性体验和研究中心,“学校馆”渗透在基础学科之中,又创新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之中,这种创新,延伸了创造时空,拓展了减灾教育的视野,全面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幸福指数。

    来到生物多样性体验和研究中心,这里收藏了近万件野生动植物形态展示标本、模拟标本。它集中呈现了海洋、森林等不同环境下的生态系统,让学子在体验中,生成了对保护生物重要性的认识。

    在学校“校外馆”,这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校外实践平台,它以实践型、开放型、研究型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尤其是“无锡地质博物馆”“阳山火山地质文化展厅”“无锡市防震减灾馆”“无锡市民防体验馆”和“国家基本气象站”,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走进民防体验馆,这里有数字地球、全息屏幕和360°环幕,它形象地展示了洪水、雪灾、暴风、骤雨等自然灾害。高科技的演示成果,给学生以深刻体验。

    来到阳山火山地质文化厅,这里以火山为核心素材,呈现了火山的形成、分布和类型,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了火山的形成及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为让每一名学子幸福健康地成长,学校构建了通向减灾教育现场学习的课程体系。它对国家地理课程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形成了更具学科育人价值和核心素养提高的课程体系。

    在系列化减灾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中,学校编写了《减灾教育课程标准》,研发了《地质灾害防与治》《顺雨调风——气象灾害防与治》《电与核辐射》《生态环境灾害》《人为灾害中的化学常识》《中国古今防灾减灾史略》等校本减灾课程丛书,总结出了以知识、能力、态度为核心的减灾教育模式。  

    如:学校构建课程“组合套餐”,形成了体验性实践领域、发展性成长领域、多元性特长领域、研究性学术领域的不同模块、不同层级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减灾教育”就是“创新教育

    如何构建“学校、社会、学生、家庭”一体化的减灾教育命运共同体,是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的一大创新举措。近年来,学校以“高位引领,自主发展”的理念,“联动共建,立体发展”的思路,“制度跟进,提升效率”的举措,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江苏省地理学会、江苏省教学研究室紧密合作,为减灾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与无锡市国土、环境保护、民防、地震、气象等部门签订共建减灾教育课程协议,形成了学校与社会互通互助的社会化教育。同时,学校还与无锡市相关单位建立协商制、统筹制、分享制、监督制、评价制,实现了无缝连接、社会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减灾教育的全民性、社会性、终身性、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增强了对灾害的体验和感知。学生根据受众群体的特点和传播内容,每年接待3000多人次的中小学学生。学生走进社区宣传减灾知识,通过社会渠道实现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每年选择地理学科的学生占年级的四分之一以上。 

    ——彰显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校创新的“减灾教育”经验,在无锡电视台、《无锡日报》《江南晚报》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学生先后接待了国家应急、教育、公安、住建、卫生等部门的调研,赢得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强化了生命意识与安全意识。从现场参观、现场教育到现场学习,学生从参与到融入,获得了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减灾意识和技能。学校每年都要与无锡市相关单位举办减灾教育主题活动,有100余名学生获得各种奖励。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减灾教育创设的现场学习把地理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等核心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场馆建设到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增强了课程领导力和课程执行力。有的教师被评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和江苏省教学名师,有的被评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多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奖。

    刘丽平校长说:“以课程品质支撑的减灾教育现场学习,是一种身心在场、思悟在场、情理在场的深度学习,它转变了学科学习方式,实现了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实现了高中地理教育、社会责任、内在价值的完美统一。”

    学校成为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中学地理“立德树人”实验项目的实验学校,无锡市劳模工作室在课程基地、教学科研在课程基地。特别是,全国中学地理“立德树人”实验项目和江苏省高中课程基地联盟学校(生命与健康)研讨会在学校召开,来自全国10多个省区市的教师专家参加会议,学校的经验为全国高中教育的创新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

    总之,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创新的“减灾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和幸福教育、创新教育的延伸,它彰显了对高中生生存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显著特色,实现了现场学习的知行合一,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

    (李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