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能否改变“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局面,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考验着所有的扶贫工作者。

    让脱贫人口“站起来”,而且要扶他们“走得远”,高校、职教等教育力量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

    打好人才供给战

    行走在贫困地区第一线,你会发现,每个县、乡、村的田间地头都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走街串户、帮扶群众、带领村民致富……他们就是驻村工作队,而高校的身影也在其中。

    “高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源,我们愿争做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牛书成说。

    牛书成介绍,郑州大学很早就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选派多批优秀干部到帮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狠抓任务落实,使帮扶村于2016年底提前一年完成整村脱贫目标。“现在,驻村工作队帮助扶持该村烟叶产业,农民增收预计100万元以上。”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选派277.8万人驻村帮扶。2017年,在贫困地区的12.8万个贫困村和经济发展薄弱村,已派驻19万多名第一书记、77万多名驻村干部。其中,高校成为重要的力量。

    相比于外派的驻村工作队,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更是发挥扶贫主力军作用。

    “湖南把扩大面向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作为高校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说,湖南重点实施“就学一个、脱贫一家”工程,国家、地方和高校“三大专项计划”,2018年单独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9315人,比上年增加1578人。

    湖南还实施技能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为主要招生对象;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计划,为贫困地区培训各类技术技能人才10万余人,开展各类使用技术培训15万余人次。

    同样,四川省也实施了类似政策,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介绍,该省启动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采取“订单招生、降分录取、免费就学、定制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2018年至2020年每年免费定向培养1000名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和2500名高职高专技能人才。

    打好科技造血战

    “湘西有一个贫困村里的农舍,之前很多都闲置下来。”说起高校产业扶贫,蒋昌忠先讲起了故事,“湖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方面的学生去了后,把闲置农舍变成了写生基地和艺术村落,一下就火起来了,农民单靠租房子就能有不错的收入。”

    这得益于湖南近年来建立的“1+N”高校扶贫基地建设新模式。蒋昌忠解释说,“1”是必选项,各高校在对口贫困村建设1个学雷锋志愿活动基地,有计划、不间断驻村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N”是自选项,高校结合本校优势和贫困地区需求,建好建强具有高校特色的扶贫基地。

    “我们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高校服务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明确全省高校服务脱贫攻坚的‘责任书’‘路线图’和‘时间表’。”蒋昌忠说,随后召集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14所高校,进一步梳理情况,研究破解扶贫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目前,全省106所高校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高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45所高校印发了本校对口扶贫工作方案。

    除了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也发挥自身优势为扶贫工作贡献力量。“湖南职教扶贫有个突出的做法就是要结成对子。”蒋昌忠介绍,湖南组织了19所省卓越职业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地区的21所薄弱中职学校,还牵头组建了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近4年为贫困地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8.8万人次,培训乡村干部和致富能手22.7万人。

    同样,科技扶贫的故事也在太行山贫困地区继续。

    “李保国科教扶贫35年来,使所扶持的太行山贫困地区农业增加产值、农民增收。”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郭素萍说,创新团队以李保国未竟事业为奋斗目标,两年间深入到河北省太行山连片贫困区,传播培训果农果树管理技术。

    李保国事迹在全国宣讲之后,创新团队先后赴河南、山西、广西、安徽等省份的210多个县讲技术、解难题,免费发放果树管理技术资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书籍等3900多份,开展技术培训200余次,培训农民15500多人次,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打好智力服务战

    “高校是一个综合体,拥有多个部门和机构,这些都会成为扶贫的后备力量。”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说。

    匡光力以社会实践为例,去年暑假,安徽大学共有87支团队、千余名学生赴对口帮扶的安徽阜南县,针对农村存在的环境卫生、村落建设、法律知识、医疗卫生等进行调研,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完成多项课题,“这些调研报告成了阜南当地改革创新的有力智力支持”。

    此外,安徽大学还将“农校对接”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推动学校定点帮扶的阜南县和阜阳市颍东区实施产业扶贫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学校食堂农产品采购中间环节,积极构建“面向采购”和“农校对接”工作长效机制。

    同样发挥自身智力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的还有郑州大学。“郑州大学现有11个医学院系,9个附属医院总床位数已经超过27000张,年门诊量突破1800万人次。”牛书成介绍,学校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医疗扶贫,服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例如,推动远程医疗,郑大一附院远程医学中心已覆盖全省各市、县、重点乡镇及村的50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专项帮扶,郑大医学院脑瘫外科研究治疗中心积极行动,在省助残济困总会的支持下,赴驻马店筛查并对首批30名脑瘫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免去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费用等。

    “3月8日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了我们高校助力脱贫攻坚的决心。”牛书成说,“郑州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责无旁贷。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人才、科技、智力等方面的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

    本报北京3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