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须与教育深度融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少年强则国强,体育强则少年强。全国两会期间,加强青少年体育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界到体育界,青少年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将校园体育竞赛当作学校体育的抓手和“牛鼻子”予以重视,校园体育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

    以教育部学生体协组织的各项赛事为例,近年来,学生体协组织的各类大中小学赛事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08年开展的各类赛事有60项,2018年完成各项赛事208项。浙江省在组织校园体育竞赛时,注重更多人参与,比如该省的中学生篮球联赛分“万班篮球赛”“千校篮球赛”“市级赛”“晋级赛”“八强赛”五个阶段进行。每届都有近2000所中学4万多个班级的近200万名中学生参加。这也正是校园体育发展的方向,即通过体育竞赛,激发更多人的体育热情,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养成体育习惯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事实上,学生学了多年体育却没有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就与缺少比赛有很大关系。学校体育要注重建立竞赛体系,搭建完善的校内竞赛、校际竞赛和选拔性比赛的竞赛体系框架。体育竞赛如果常态化、系统化开展起来,就会成为激发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一种方式。这与全国政协委员杨扬前不久的建议相吻合。她建议中学和大学应与小学衔接,建立健全各类体育项目社团、校队和各类体育项目联赛制度与体系;规划并贯通小学、初中、高中、高校四级联赛一条龙竞赛体制,打造完整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

    竞赛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但如何开展竞赛却值得思考。要让体育竞赛有利于促进和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成为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内生动力的渠道,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发挥作用。有关专家建议,校园体育竞赛要在课内外一体化上下功夫,一是要多在体育课上,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竞赛;二是要在课外活动中,让花样翻新的比赛天天见,让学生们在体育竞赛中乐此不疲地“动起来”。

    在笔者看来,校园的体育竞赛更应当“我的运动我做主”。学校可以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依据学校的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适合学校和学生的各类竞赛,如吉尼斯挑战赛、嘉年华活动以及全员运动会等,只有创设人人参与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的体育活动由学生自己做主,并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校园体育竞赛才能真正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

    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校园体育竞赛也如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校园体育和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社会各界包括各级培训机构也加大了校园竞赛活动的开展,以校园足球为例,不仅有教育部门的竞赛,也有体育、共青团等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协会组织的赛事。

    总之,青少年体育一定要回归教育,与教育深度融合。青少年体育不是都要做大型的体育赛事活动,主要是推广区间、社区、校级体育联盟,让更多的青少年都有活动和比赛的机会。教育部门对于发展青少年体育的责任重大。在政策制定和激励方面,教育部门须增加落地性,比如体育教师的配备。对青少年来说,体育不仅对于体质健康有着打基础的作用,对于师生凝聚力和校园文化建设也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各级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必要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作者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