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媒体深度融合一盘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怎样把重点话题做到更全方位的传播,是移动端团队在每年两会报道期间都在思考的问题。该团队今年的思路是:内部融合纸媒和移动端,外部连接今日头条、腾讯等平台,实现从策划、议程设置、内容生产到传播的全链条融合,最终把内容作品的影响力做到最大。

    按此计划,2月底,移动端、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与腾讯教育联手推出“家长作业焦虑”问卷调查,6000多名中小学生家长参与。移动端延续了这一话题的热度,调查结果还成为家庭教育周刊“给家长减负,解作业之痛”“两会E政录”开场小视频的素材。由于话题关注度较高,“给家长减负,解作业之痛”的直播观看量达到近37万。

    直播后,中国教育报推出配有直播二维码的消息《缓解作业焦虑关键在提高家校合作质量》以及整版报道《提高专业支持,降低作业焦虑》,移动端推出图文《陪孩子写作业崩溃咆哮?聪明的家长不妨试试这几招!》、音频节目《陪娃写作业让人焦虑!家长这份焦虑,谁来医?》,引来网友“刷屏”。融媒体内容将直播的内容打散,按需提取,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以及代表委员的建议,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我是数学博士,为什么给孩子讲小学数学题,就讲不会呢?”“我的孩子作业总是写不好,我应不应该帮忙?”围绕家长减负这一话题,移动端、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联合今日头条推出两会教育微访谈,请专家对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一经推出就吸引了用户关注。截至两会结束,已有近140万人次围观这一话题。微访谈的内容在微信端集结成文章《超100万人次围观!孩子写作业到底怎么管?10大最火问题答案是……》,再次进行专业化舆论引导。

    团队还针对微访谈涉及的问题进行角色扮演,做成抖音视频,并进一步生成H5“陪娃写作业闯关秘籍”在多渠道分发传播,重新对内容和传播形式进行创新。

    最终,这个融媒体报道形成了打通“报、网、端、微、屏”各种平台资源,集音频、视频、直播、图文、H5互动网页技术等多种表达形式为一体的立体化传播网络,让教育新闻更精准、快速地抵达用户,提升了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这是一个典型的从议程设置到用户参与传播的全链条融媒体策划,参与其中的用户数达到200万人次。”移动内容部负责人说。

    该次融媒体报道是中国教育报刊社打通各渠道,机制融合创新的一个切面。媒体融合的传播方式大大拓展了原有纸媒的传播范围,突出创新和融合的理念,不同矩阵形成报道合力,向更大的社会群体发出了教育强音。

5 关键词:引领

传播教育最强音

    “近年来,中国教育报刊社着力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目标就是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占领教育舆论的高地。打造一流新型教育主流媒体,我们期待从文慧园北路10号发出教育最强音。”回顾这场改革的“初心”,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这样说。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六下团组并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总书记讲话精神,报刊社及时组织会内会外记者,采访代表委员开展深入学习解读;根据总书记讲话精神,立足教育作为策划评论选题,发挥教育专业媒体优势,做好舆论引导。

    中国教育报在两会特刊“奋进·观点”版开辟专栏,3月9日、10日、11日先后刊发三篇评论员文章,及时跟进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上会记者集体采写的《以实干和担当回应时代的呼唤》,在一版重要条位刊发,深入报道了代表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的感想和体会,反映了代表委员的心声。

    两会是个舆论场,会上会下响彻各种声音。3月12日上午,两会第四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说:“今天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十个人谈教育,会产生十一二个观点。”作为教育行业的行业报,中国教育报应该有“定海神针”的底气和能力。

    每一次舆情的出现,都是一次正本清源的教育大讨论:

    针对“学前教育‘公进民退’”的错误观点,中国教育报先后刊发《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须先补师资短板》《不管公办民办,利于群众都要好好办》等评论给予正面引导;

    针对“高职百万扩招”的热点,刊发《多措并举扩大高职教育规模》回应舆论关切;

    针对“九年义务教育时期将一去不复返”的舆论,中教之声APP第一时间引用教育部官方回复,澄清认识误区。

    ……

    这其中,有的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有的关系教育战线长远发展。中央编辑部认为,这些发声比较密集的话题,不能只限于报道代表委员的观点,而是要深入剖析,分析成因,提供解决思路和方向,这些拓展性的内容,需要会外专家的发声,让会内会外配合,这正是体现中国教育报作为行业报价值和多年积累的地方。

    《婴幼儿照护难题该咋解》、《职教加速发展背后有何深意》、《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待遇,三年可期》、《摁下新时代教育立法“快进键”》、《教育焦虑何时不再困扰家长》、《有质量的普惠园政府咋支持》……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针对两会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后方报道组采访了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深入解读。这些稿件延展了中国教育报刊社的两会报道的深度,而且浏览量并不低,用深度赢得读者认可,里面产生多篇10万+文章。

    两会不仅要“快”,也要“慢”下来,尤其是对一家行业媒体而言。

    人大报道组策划“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的教育答卷”“答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教育答卷”等鸿篇巨制,政协报道组策划“教育助力三大攻坚战系列报道”……人大组负责人说:“这些系列报道的初衷是站在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的坐标轴上,追寻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所在,这是教育的大叙事,也是中国教育报作为教育行业报的专业所在。”

    针对社会流传的博士工厂传言,有全国政协委员引用翔实数据加以驳斥,记者据此采写的《中国已成博士工厂?假的!》一文,阅读量超过75万。

    每天晚上,中国教育报总编室的夜班编辑都能明显感觉到今年两会报道内容丰富,不仅有上会报道组现摘的各种“新鲜食材”,更有后方报道组的“深度烹制”。“夜班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很让人兴奋!”夜班组负责人说。

    两会期间,中央编辑部专门成立了传播推广组,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新闻网移动矩阵集中发力,探索内部融合、外部联合的创新机制,和腾讯、新浪、搜狐、网易、今日头条等合作,把报道的影响力做到最大化。截至3月19日,中国教育报刊社的两会报道,移动端10万+的稿件达59篇,视频点击超过1000万次,阅读总量超过2901万。

    2019年两会,中国教育报刊社迎来了一次变革。翟博说:“这次两会报道不仅是我社媒体融合的一次转型升级,也是对传统媒体编辑记者队伍的一次大练兵。在智融平台上,每个人的角色从单一变为多元,编辑也是主持人,记者也是新媒体小编,甚至是美工、场记、化妆师。大家在感受空前压力的同时,也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动力,团结协作,充满干劲,打下一个又一个两会报道的大仗、硬仗、胜仗!”

    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做强主流声音、引领教育舆论,中国教育报刊社在媒体融合的征程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