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 共享 共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在湖南城陵矶新港区投资100亿元的新金宝集团负责人来到湖南理工学院。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新金宝与学校正围绕研发基地建设、3D打印机、机器人等展开深度对接。办学育人融入地方、融入产业、融入行业,这是湖南理工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一大特色。

    作为全国首批100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湖南理工学院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优势,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接产业发展所需,按照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从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到建立协同育人平台,从优化教学资源到重构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构建了以校企共建、共生、共享为特色的“一体平台、两翼驱动、三核目标、四项优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模式,在服务区域经济中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不拘一格搭建产教融合平台

    初春时节,走进“湖南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鼠标一点,遍布千里之外的上海福泉山遗址的探测器、摄像头全部运作,古建筑全景呈现在屏幕上,甚至连轻微的晃动也被捕捉到。这套古建筑保护“云监测”平台,正是由湖南理工学院和湖南省文物部门、上海建为历保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政、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建设。

    相较于“云监测”平台,学校“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设立,更是产教协同育人的极好证明。2015年9月,湖南首个、全国第三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正式开始招生。该专业是湖南理工学院与上海建为历保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办,旨在培养“建筑遗产保护专业人才”。

    “主动适应新常态,对接国家和湖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探索多形式合作模式,主动融入地区优势产业和新业态发展,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生产一线转化,湖南理工学院义不容辞。”学校党委书记李明说。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湖南理工学院瞄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湖南省“一带一部”发展实践,主动适应新常态,对接国家和湖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融入地区优势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不仅解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难题,而且使学校科研优势凸显,拓展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空间和纬度,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

    2016年,学校正式获批“十三五”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协同育人的步伐不断加快。学校根据协同对象、协同内容、协同领域,成立协同育人平台,作为各协同主体共施培养方案、共育行业人才、共克技术难题、共享科研成果的基地。学校为湖南省仅有的通江达海港口——湖南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在港区建设、物流集聚、产业布局、航线开发等方面提供服务,成立“湖南省港口经济研究中心”,助力“湖南制造”漂洋过海,享誉世界;紧盯岳阳重点支柱产业,积极参与电磁铁标准制定、关键技术研发,助推岳阳成为“世界电磁铁之都”,占据电磁铁行业70%的世界份额;参与北斗导航产业发展,与北斗航天卫星应用集团开发高性能航空电池;成立“军民融合研究院”,引进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精英,成立了“湖南省应急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了包括“石油化工催化”“燃料电池”“异构计算”“港口经济”“钢铁产业链物流”等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21个。搭建校地、校企、校所协同创新的研发、孵化和转化平台,对接岳阳石油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5个千亿级产业,成立了文物建筑保护、军民融合研究院、先进光学等34个科研平台,敞开校门办学成为现实。

    不遗余力推动行业人才培养

    高校办学,育人为本。湖南理工学院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组织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加大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构建了以“432+X”为顶层设计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吸收校外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相关工作,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据悉,“432+X”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体系即“4”大培养模块:通识素养、学科基础、专业方向、行业特色;“3”个实践训练体系:课程实验、基地实训、企业顶岗;“2”个协同系统:校内协同是指教学科研结合、职能部门联动、教学院部合作,校外协同是指向政府、社会借力,向行业、企业引智;“X”为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计划,包括:复合型人才培养、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培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校企应用型教材研发、引进行业企业开放式实验实训项目等全面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

    在新的培养体系指导下,学校建立了由学校、地方、行业和企业参与的理事会制度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行业企业层面代表基本涵盖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企业,共同参与课程设计的优化、教学体系的重组,通过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更好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国联通岳阳公司合作开办“联通班”,与中软国际公司合作立项国家“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016年至今已获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6项。

    在专业实训中,以立项形式,推进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小班化教学,引导教师把行业前沿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所有实验室面向全体本科生开放,激发学生创业灵感。学校通过企业捐赠、共同投资等形式,将部分共享实验实训中心建在学校,成为企业开展产品质量检测、工艺分析、性能测试的实验中心,信息学院与东莞市富斯遥控模型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该公司出资300万元在学校建立了实验室。

    学校还加大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力度,确定了“新闻传播学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和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成立26个创新基地、训练营、兴趣小组等机构,逐渐形成以创新项目为依托、专业兴趣为手段、赛事选拔为基础、任务驱动为目标、团队协作为纽带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特区”有特殊要求。陈超是信息学院学生,在指导老师陈进的介绍下,大三前往岳阳千盟电子有限公司实习,研究感应无线地面地质检测器项目。当时,国外最先进技术可以达到5毫米的精确度,成本价在4000—5000元。为了提高监测器的精确度,降低成本,师生二人在简陋的实验棚里,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和数据分析,终于将感应无线地面地质检测器的精确度提高到了2毫米,成本价降到200元。

    不折不扣优化协同育人组织

    在湖南理工学院校长卢先明看来,产教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常态,在这个基础上,“学校要与政府、行业企业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确保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得以顺利推行,学校提出了“四项优化”措施:优化学科专业特色、优化应用型师资队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成果等资源共享模式。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原则,学校主动适应湖南省、岳阳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对接长江经济带和环洞庭湖经济圈,形成了石油化工、港口物流经济、先进电磁装备、工业物流自动化、增材制造、历史建筑保护、燃料电池工程化应用等特色专业。现有54个本科专业,与产业链对应的本科专业总数达48个。

    学生进了企业门,教师的观念如果还在门外打转,学用结合难题仍然不能解决。该校的做法是,让所有实务课教师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和引进的鲜明导向,带来的是师资队伍结构的变化:近5年,学校共引进博士180余人(含企业博士18人),柔性引进“千人计划”“国家杰青”等特聘教授10余人。累计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500余人次,双师双能型师资占比达65%,企业委托项目进校经费年均增长率达20%。学校还主动引进有行业经历的高水平师资,2017年,引进国防科技大学退伍转业博士16名。

    做强科技服务的能力,为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有深度的“蓄水池”,这一认知,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该校出台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横向科研项目管理、企业科技特派专家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等系列政策措施,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成果是最好的呼应。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度湖南省科技奖奖励中,该校拿下8项奖励,同时还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门2018年度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创下年度获得科技奖数量和层次的新高。该校教师的某国防发明专利,被应用于某型反精确制导武器的结构设计上,填补了我国反精确制导武器的空白。近5年来,学校共转让转移知识产权和成果55项,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增产值53亿元,新增利税7.63亿元。

    在“共建、共享、共生”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下,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5年,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500余项,特别是2017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4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居湖南省高校首位,全国排名第13位;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以亚洲区第43名、湖南省排名之冠的成绩获亚洲区银奖。七成毕业生从事专业工作,用人单位满意度达80%,协作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

    (彭 鑫 司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