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合力 涵养美好教育生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3月17日,“第二届京师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海口举行。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海南省海口中学承办。围绕“各尽其责 重塑家校社角色定位”的主题,来自全国23个省份的600余位代表,从不同角度解读家校社共育的重点难点问题。论坛成立了“全国家校社共育联盟”,8个家庭教育先进区域和50所中小学校成为首批联盟成员。福建省古田县、北京市京源学校、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长沙市实验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等联盟成员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联盟由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发起,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说:“作为一个由有着共同价值追求的教育人组成的学术交流平台,联盟将围绕家校社共育开展多视角自发性研究、快速共享学术研究成果和优秀实践经验、为教育基层实践者提供优质资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副校长张文志则认为,这是基层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个新起点,“从此我们将告别孤独求索的困境,由独行变为众行,独行快而众行远”。

    “家校社共育的成功才是教育的成功”

    “全国教育大会再次明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作为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家庭教育同样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指出,总书记在阐释“培养什么人”的6条标准时,提出的精神标准是奋斗精神,而不是平常我们熟悉的创新精神,“如何理解奋斗精神、怎样培养孩子的奋斗精神,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新课题。”

    关于新时代教育方针调整为“德智体美劳”,傅国亮认为增加劳育对全民“富养二代”的现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原来还有‘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现在已如孔子所言‘弃老取幼,家之不祥’,其实也是国之不祥!”

    针对另一种国之不祥——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特聘教授李玫瑾认为,利己主义的源头是自我中心,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正在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她指出“塑造孩子的情感、能力和责任需要家校社共育的协调发展”,比如社区服务就是一条培养社交能力、和不同的人群进行交流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走进真实社会后的社会责任感。

    李玫瑾举例说,6岁之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对此,傅国亮非常认可,“劳育要着眼培养劳动价值观,补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短板”,因此,“安排子女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应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

    李玫瑾建议将社区服务作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鼓励孩子学会观察陌生关系,发现可以担当的事情,学会自我保护与付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家校社共育就是为了儿童的健康与幸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家校共育的方向不是让家庭变为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就像陶行知所说的,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

    在海口中学校长谭漫书看来,学校被无限责任和家长过度权益主张,都是对学校教育功能的挤压,导致不能形成有效的家校社共育。她认为共育的失败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共育的成功才是教育的成功,为此,“家校双方亟待角色重塑,理性回归各自的责任”。

    “家校社共育中要倾听儿童的声音”

    “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三重空间中接受教育,家庭重在养育、学校重在教育、社会重在教化。”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丽颖教授认为,要充分发挥每种教育活动的资源优势,避免互相覆盖和取代,打造立体成长空间,满足儿童多样化、差异性与丰富性的教育需求。

    同样重视资源优势的还有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苏彦捷教授,“家、校、社应各司其职,各自干自己擅长的事情、专业的事情”。苏彦捷认为要以社区为纽带打造优质教育生态圈,搭建统筹多方力量的平台,激发儿童自身的发展资源,并与环境资源进行有效互补共赢。

    苏彦捷提到他们用修订自德国的一个儿童青少年发展资源量表对393组亲子的测量结果,出现了“家长报告的得分与孩子自我报告的得分之间均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意味着孩子感知到的东西和家长自己感觉到的东西根本不一样。

    对此,孙云晓深有感触。他指出儿童本是家校共育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可家校共育中极少听到儿童参与的观点和建议,“儿童有权利参与和他们有关的事务,既履行主人之责,也能促进两代人的成长,这是不可撼动的原则。”

    可喜的是,一些基层学校的实践回应了专家学者的呼吁。据康丽颖介绍,广西防城港市探索“家校社共育三支队伍”的共育模式,其中一支队伍就是定期给父母送奖状的学生点赞队,“孩子为父母的好行为好品质点赞,不仅激发了家长的教育热情,也构建了和谐的亲子关系,从整体上提升了共育的质量和水平”。

    同样“父母好不好,孩子说了算”的,还有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说自己认真读过《儿童权利公约》,学校评选优秀家长是以学生的推荐为基础,由家长委员会与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会评选。“颁奖典礼上,学生担任颁奖嘉宾,学生宣读自己写的充满感情的颁奖词,家长受到很大的激励。”

    关键不是学校“做过了”而是家长“改变了”

    “家校社共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建立互信共生的伙伴关系,需要建立一个相亲相爱的教育命运共同体。”康丽颖指出学校在其中虽然承担着有限的教育责任,但是却要引领社会和家庭把孩子无限发展的可能变成现实。

    对于学校的引领作用,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缪建东认为,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素养。“作为具备丰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儿童发展规律的专业人员,教师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责任,家庭教育指导素养已构成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缪建东认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核心价值包括立德树人、为国教子、终身教育、全面发展等4个方面,基本规范体现在引领方向、启迪理性、彰显个性、自觉反思、超越创新、共建共享等6个内容,实践技能包含观察概括、明晰机理、组织活动、沟通协调、开发课程和科学研究等6个要点。

    在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技能中,边玉芳特别强调沟通能力在家师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家师关系的好坏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越近,孩子的成长之路越顺畅”。

    “家校社合作以亲师关系共同助推儿童成长,但又不局限于此。”在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重涵看来,理想状态是家庭、学校、家长、教师围绕处于中心的儿童,形成互动立体的社会关系结构网络,获得更大的儿童成长结构性资源。

    “有效性是家庭教育指导的根本出路,家长真正有效地学习,才能获得有尊严的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经常深入学校面对家长,他认为家长学校的关注点要从学校“做过了”转向家长“改变了”,不能让有的家长看见老师“头就大”,仿佛看见了自己当年的班主任。“家长教育是成人教育,要理解不同阶层家长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不能简单打击家长、制造新的教育焦虑”。

    殷飞提出“一家一课程”的愿景,“引导家长将已有的教育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上,在发现问题中提升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助人自助”。(本报记者 杨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