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资源库如何健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4-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明确指出:“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专业教学资源库是职业教育领域落实“互联网+”战略推进教育创新发展的综合改革项目,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标志性工程。然而从目前进展情况看,专业教学资源库还存在平台功能不健全、资源认证标准不健全、资源交易机制不健全及参与主体不健全等问题。因此笔者以为,落实《方案》新要求,深入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需具备“导学”“督学”“助学”功能,资源需符合认证标准,资源交易机制需以利益驱动为导向,使用者需获得协同模式的服务。

    以学习者为中心,健全共建共享平台功能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共建共享平台,除具备服务于多类对象的“学习中心”基本功能外,还需健全“导学”“督学”“助学”功能,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服务个别化自主学习需要的作用。首先,专业教学资源库应引导学习者对学习环境拥有基本的了解,指导学习者了解学习的内容,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导学”服务的功能。其次,跟踪和记录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对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做出基本判断,随时反馈信息,对学习进度迟缓的学习者或表现出可能放弃学习的成员进行及时提醒,体现“督学”服务的目的。最后,为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习者提供实质性的解决办法,进而有助于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资源库还需要提供“助学”服务。“教学交互”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共建共享平台的核心要素,为了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学习者往往通过交互的形式,获得学习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辅导和帮助,进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应对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健全资源认证标准

    对专业教学资源库而言,产业需求是根本,资源质量是关键,认证标准是规范。资源要对接产业需求,资源要符合认证标准。因此,专业教学资源库应以提升学习者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重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为宗旨,应对区域产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化、结构化地建构资源认证标准。资源认证标准应从院校和专业层面进行确定,从社会组织层面进行问责与监督。通过多主体间的合作,促进资源质量持续提高。资源库资源认证标准的内容大致应包括:资源概述及介绍、学习目标(能力)、评价与测量标准、相关教学资源、学习活动与学习者互动、学习工具支持等。资源认证标准既要满足利用资源库组织教育教学的需要,又要与企业或社会学习者相适应,能够评价企业或社会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建立学校体系内部与外部相通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进而有助于实现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求。

    以利益驱动为导向,健全资源交易机制

    为推动资源共建共享,避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者和使用者“各自为政”,明确各方主体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应以利益驱动为导向,采用资源虚拟货币制和积分制相结合的形式,形成高效的资源交易机制。使用者注册后会拥有一定数额的虚拟货币。参与注册、登录、发表评论等资源库的学习活动,或者上载优质资源到平台共享,均可“赚取”虚拟货币。下载不同等级的资源时会“消费”一定数额的虚拟货币。虚拟货币制能够有效调节使用者在资源建设中的行为,充分保障资源建设者的权利和积极性,促使使用者多建优质资源,从而形成权利和义务相结合、良性发展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正循环态势。积分制不同于虚拟货币制,积分只增不减,主要标识使用者在平台内的积极程度。积分制可以作为资源建设活跃程度的指数,为管理评价提供依据。

    扩大资源覆盖面,健全多主体协同模式

    为充分使用专业教学资源库,避免“资源覆盖面受限”“应用范围小”“利用率低”等问题存在,在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应密切协作各方主体,为使用者提供协同模式的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应由学习者、职业院校、资源提供者、行业企业等主体联合开发使用。学习者既是资源的建设者也是资源的使用者。在使用者提出服务请求时,应首先调用库中已有资源,如无法应对,则向各方主体提出协同请求。各方主体在接收到协同请求后,充分处理好资源、技术、人员等系统内部构成要素间的协同关系,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完成协同任务,共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在整个协同服务过程中,使用者与各方主体可进行适时交互。如使用者对资源获取结果不满意,可以提出意见反馈,各方主体应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改进,直到使用者满意。

    《方案》为资源库的持续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提出全方位改革设想和蓝图,每一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必将与建立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要求、与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行业发展、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建成惠及百业众生,代表中国特色和水平的标志性、示范性教育信息化工程。

    (作者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