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用阅读积蓄生命能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写作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

    记者:很多教师不愿写作,甚至惧怕写作,认为写文章是件苦差事。据说您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您是怎么走出写作困境,渐入写作佳境的?您怎样看待阅读与写作两者间的关系?

    陶继新:是的,我也曾被写作困扰过。不但写得慢,而且写不好。写一篇五六千字的文章,大多要用七八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还常常搞得筋疲力尽、心力交瘁。写作如此之苦之慢,读书的时间自然就少之又少了,于是走进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其实,我知道之所以日复一日地陷入这个怪圈而无法突围,是因为自己的文化功力不足。之后,我下定决心,为读书留出了更多的时间,有时数日甚至一两个月只读不写。当再拿起笔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写得快了一些,质量也提升了。

    这让我感到惊喜,同时又为诵读多分了一杯羹,于是我将背诵经典提上了议程。日复一日不断地从大师的书中汲取哲学思想与语言精华,渐渐发现自己的作品有时也会闪耀出理性的光华,并有了比较优美的文字表述。

    可是,仅仅诵读还是不够。因为读书与写作,在逻辑上构成的是必要条件关系,即有之则未必然,无之则必不然。如果没有丰饶的教育实践,即使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与美轮美奂的语言,也难以让佳作纷涌迭出。因此,在近十年来,我一年至少有一百多天行走在教育一线,在课堂听课评课,采访教育局局长、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并通过电脑打字记录下来。同时,写作之前不看他们提供的文字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进行写作。因此我所写的所有文字,毫不夸张地说全部姓“陶”。

    其实,我是一个“困而学之”者,只不过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比一般人大得多罢了。几十年如一日地奔赴全国各地学校采访,几十年如一日地将采访的内容写成文章,以至每年的除夕及春节,我都是在办公室里享受着写作的愉悦。不管外面多么喧嚣,丝毫打断不了我的写作思路。如果没有这十几年的笨功夫,就不会有今天的陶继新。

    写作需要长年累月的储备,而不是急用现学。当你写作时,早已在你大脑里的储备就会极其迅速地作出反应,让你惊叹其何以如此神妙!于是,我的十指便条件反射般地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随即,一连串的文字沛然而出,让我兴奋不已地享受这人世间的美妙。此之谓“功夫教育学”也。“功到自然成”不只是一个写作的规则,也是一个自然的规则。试图在写作上走捷径者,到后来只能是“反误了卿卿性命”。而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记者手记

生命是如何实现裂变的

    在接受记者采访前,陶继新刚刚出差回到济南,身体欠佳,然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依然思如泉涌,妙语连珠,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记者不禁暗自赞叹他四溢的才华、满腹的经纶。

    其实记者早已认识陶继新,但真正了解他还是在近几年间。因为做读书周刊的缘故,记者经常会收到他寄来的新书,也时常阅读其中的文字。从他的新作《做幸福的教师》中,我更加了解到今天的陶继新是怎样“炼成”的,也揭开了他能有如此高产高质的新书不断问世之谜。

    记者以为谜底有二:首先是阅读经典。他自己总结说:“经典相伴,幸福一生。”陶继新从49岁开始背诵《论语》等古代经典,并持之以恒,从未间断。在持续不断的诵读中,他从一位“知之者”变为“好之者”,进而成长为“乐之者”,阅读对他来说有了审美的况味。阅读经典在他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他从一个被动的“诵读者”转化为一个主动的“审美人”,并乐此不疲,日日徜徉于经典诵读中,陶醉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妙不可言的快感中。而这种阅读经典带来的快感是没有经历过长年累月阅读积淀的人难以体会到的。

    其次是持续不断地写作。陶继新也曾经历过被写作困扰的阶段,甚至有时被写作搞得精疲力竭、心力交瘁。但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是因为阅读不够而陷入写作困境的。于是他便开启了阅读经典之旅,不断地从大师的书中汲取哲学思想和语言精华,慢慢地发现自己的写作不时也会闪耀出理性的光华,并有了比较优美的文字表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长期的阅读储备,让他的写作如有神助,当写作需要时,它们就会自然地从指间涌出,一连串的优美文字沛然而出,让他兴奋不已地享受这人世间的美妙。

    在取法乎上、持之以恒的经典诵读中,他找到了人生的幸福;在笔耕不辍、日积月累的写作中,他提升了自我,实现了生命的裂变。这,就是陶继新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