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游戏激活学生思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爱为学问之始。”确实,有了爱,才会有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促成飞跃。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这碰撞,靠的不是粗暴地呵斥、严厉地责罚、机械地灌输,而是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品质以及认知规律的心与心的应和。唯有形成了感情上的“谐振”,学生方能自觉、自愿地对教师产生认同感、亲近感,进而信其道。在一个春意融融的上午,我一鼓作气读完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全脑教学与成长型思维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力的92个课堂游戏》一书,对“爱为教育之始”这一教育真谛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尽管“教无定法”,一个聪明的教师,在选择授知的方法、技巧和规律时,恐怕都会毫不犹豫地在“激趣”上下功夫。如何“激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毋庸置疑,一个快捷而高效的捷径就是遵从该书作者的良告,进行游戏的设置。

    首先,从课堂情境的营造来看,需要用游戏来活跃氛围,点燃激情。“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人的成长,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千方百计营造出愉悦、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铺设温馨、和谐的学习情境,势必能调节师生情绪,迸发思维火花,刺激认知意识,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潜能,圆满达成教学目标。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不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只“照本宣科”或者“问答式”简单而粗放地授知,课堂上可能就会出现无波无澜、静如止水的局面,消极、低沉的情绪也许会潜滋暗长,在此影响之下,一些“学困生”也许会借机违犯纪律,制造混乱,中断教学任务;还有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后续教学工作深陷“泥淖”难以开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就此谆谆告诫:“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作者借助马埃斯特拉夫人的游戏,作了形象而生动的诠释:“在第一次上课之前,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作为老师的马埃斯特拉夫人特意设计了一个‘快速答到’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她喊‘同学们’,学生们则喊‘到’。她怎么喊‘同学们’,学生们就怎么喊‘到’——游戏的结果可想而知,不一会儿,教室里就‘到’声如雷,笑声似潮了。‘快速答到’游戏只花了马埃斯特拉夫人不到两分钟时间,但她却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学生们无一例外都开心地听从起她的指挥来。”小小游戏,就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其中的学问,不能不让人深思。

    其次,从教师教学手段的多变来看,需要用游戏来穿针引线,消解“审美疲劳”。“教似看山喜不平”,打个通俗的比方,教师的教学就好像领着学生观景,高低起伏的山峦、疏密有致的花草、长短兼具的鸟啼、宽窄不一的飞瀑等繁复多变的景致,才会让学生眼花缭乱、乐不思蜀。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离开一个“乐”字,是绝然行不通的。正如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所提出的“寓教于乐”那样,不可否认,贺氏的观点是来阐释诗歌作用的,拿到教学中同样适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无论是教师的教,抑或是学生的学,都要把“乐”字蕴含其中。“乐”字当头,整个课堂方能意趣盎然,美不胜收。

    何以为“乐”?在本书中,形象而生动的例子数不胜数,从“镜像模拟法”即可窥见一斑:“主讲的教师缓慢地讲解,讲到密西西比河的知识时,就在空中做出沿着河的轨迹从明尼苏达州下到新奥尔良画虚拟地图的手势;讲到大写字母时,就做出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面的手势,以示大写字母就是‘大的字母’……一个段落或章节讲完,教师马上停下来,然后挑选学生扮演自己,模仿自己的动作行为、语言表达方式,把刚刚所学的知识现场宣示给其他学生。”“镜像模拟法”简单易学,不拘场地,不知不觉间,即巧妙置换了师生双方的角色,从而化被动识记知识为主动运用知识。这无疑让我们茅塞顿开,原来课堂“生成力”的产生竟如此之简单。

    最后,从学生活动形式的丰富性来看,需要用游戏来打破传统,创新出彩。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或者教师命题,学生合作研究,或者教师示范行为举止,学生比照践行,诸如此类,固然可行,但节节如此,学生难免熟视无睹。听着听着,可能就心浮气躁了,可能就“梦游”到了“爪哇国”。为了使课堂焕发“光彩”,学生活动形式非得丰富起来不可。丰富学生活动形式,可以是辩论,可以是访谈,可以是演讲,可以是“跟帖写作”,可以是“听写大赛”,可以是课本剧表演,可以是“感动班级人物评选”,更可以是书中精心设计的诸如“智力足球”“突然袭击”“给艾瑟里亚星球居民写信”“寻找傻瓜的猎人”“脏话粉碎机”“悬崖蹦极跳”“张贴海报”等游戏。灵动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感官”时时处于刺激之中,其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本不用教师生硬要求,便可自然而然养成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然说得让我们许多教师“伤神”,但是课堂上,当我们还在为学生总是上课睡觉而一筹莫展时,当我们还在为学生不顺从“旨意”大动肝火仍无济于事时,当我们还在为学生测试错得五花八门而愁肠百结时,当我们还在为学生回答问题声若蚊蝇而束手无策时,不妨静静地翻一翻这本书,一番品咂过后,也许那些曾经让你辗转反侧、不得其解的问题瞬间烟消云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得好:“不要用强迫的方式,而是要用玩耍的方式来让学生保持学习状态。”为学生量体裁衣的游戏,将会使你寻找到一把钥匙,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作者单位:河南省邓州市花洲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