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与教育综合改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4-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徐向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博士、教授。

    ■名校长专栏·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系列⑥

    教育综合改革的理念之一是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这项颠覆性的教育变革赋予学生在考试科目、时间、录取方式上的选择权利,为自己的学习生涯做主。

    然而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学生的选考科目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既涵盖教育政策的推进与教学适应问题,也包括评价技术的科学性问题,还涉及学生、学校、教师、家长、社会、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要求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使得长期处在学校环境中的学生在选科过程中,面对学科兴趣与学科成绩、职业前景之间的避趋冲突时,常常纠结焦虑,最终以成绩作为判断和选择的标准,从而被动使用教育综合改革所赋予的选择权。这种现象背后,暴露出学生选择能力不足、缺少专长和兴趣、对高校专业及选科要求认识模糊等问题。

    事实上,新高考中的选考科目虽然是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问题,但却需要统筹考虑兴趣爱好、课程内容、报考专业和生涯发展之间的关系。过去,家长、教师、管理者乃至学生普遍将高中的学习意义指向升入理想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新高考则通过赋予学生选考权利,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机制,在多种可选择性课程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我认知,逐步明确学习兴趣、特长以及生涯目标,将高中学涯与未来职涯、生涯发展结合起来,倒逼普通高中强化生涯规划教育

    新高考科目的“选择权”意味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认可。学生不只去被动完成学校和教师规定好的学业任务,更需要思考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目的乃至人生追求、生涯理想;不仅要切实选择并规划高中三年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向,更要前瞻大学专业选择、未来职业选择和今后的生涯发展,做到对当前个人现状的准确考量和未来发展的初步规划。因此,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高校专业设置和学校特色,清楚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更要充分认识自我,认识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真正具备生涯选择的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综合改革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在数理、语言、艺术、空间、社交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潜能。传统高考模式主要检测的是记忆力和数理逻辑,泯灭了具有其他智力优势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高考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为学生的学习选择创造更多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此,生涯规划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涯实践体验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明晰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能力倾向与志向抱负,进而激发学习内驱力。

    教育综合改革还意味着对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倡导,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新高考开辟了高校自主招生、综合评价、“裸考”等多元录取方式,赋予学生科目、录取方式的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和独特性,这需要学校根据生源素质、教育资源、所在地区情况等提供特色化的课程,进行特色化的教学创新,建构特色化的教育管理机制。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方向,学校可以在其体系建构、课程设计、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本校特色。

    无论是在教育综合改革的学涯中,还是在未来生涯中,学生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都是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综合改革给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更多实现的可能性:学生通过考试科目的选择,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明确生涯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实现生涯发展并进一步提高生涯规划能力。与此同时,学校着力开发生涯教育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体验平台,引导学生对生涯进行积极探索,在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也实现自身的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