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办学”可有效缓解择校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4-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公平,是攸关社会民生的大问题。人人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却催生了另外一个关键词——“择校热”,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阻碍教育公平的“绊脚石”。研究选取西部地区某省会城市3个区17所学校一体化办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实地调研。样本校的选择考虑了学校的地区分布、在校生数量、学校教育质量等因素,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立足于了解学生择校情况和学校一体化办学现状,调查对象包括区教育局工作人员、校长、教师、学生。共回收校长问卷17份,教师问卷290份,家庭问卷925份。

    调查显示,区域内的一体化办学不仅对于有效缓解“择校热”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现有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增强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学校未来发展教育质量的良好预期。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教师和校长都认为一体化办学较好地缓解了“择校热”问题,教师的赞同率为70.7%,校长为91.6%。

    调查发现,被调查校校长均认为近几年学校教学质量“变好”,在家长问卷中,认为教学质量变好比例最高的是联校办学模式,持这一观点的家长比例达到91.9%,同时也有79.5%和55.4%的家长分别对集团化办学和连片办学模式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持肯定态度。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分别有93.5%和91.2%的教师认为连片办学和集团化办学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可以看出,一体化办学对教学质量提升有一定作用。

    在对一体化办学满意度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认为一体化办学缓解了社会和家长的择校问题、提高了学校品牌和影响力、改善了学校教学设施和硬件水平、增加了学校经费投入、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的赞同率分别为72.8%、69.2%、64.2%、60.6%、63.2%、64%、68.5%。总的来说,一体化办学策略实施效果的七项评估指标积极态度均超过60%,其中评估结果认为“一体化办学”策略对于缓解社会和家长的择校问题意义重大。

    推行一体化办学的目的,是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薄弱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在一体化办学过程中,也存在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稀释、学校发展同质化的风险。让教师流动、统一教学,虽然能让各校之间师资力量差距得到暂时缓解,但联合体内的差学校,如果为了重视内涵发展一味地模仿好学校的教育文化,而忽视了自身的基础资源与特色发展,长此以往,学校办学难免千篇一律。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教育规模经济是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教育资源能够获得充分而适当的使用。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的前提条件在于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在一体化办学过程中,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可能被无限放大,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提升和促进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彻底或者短期内改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相对薄弱的现状。对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一体化办学制度建设。一体化办学不是简单的学校整合,更多的是促使各学校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及教育水平的提高。要创设科学合理的学校制度,建立完整的管理标准体系,明确集团内成员的责任权力及相关岗位的管理标准,保障学校各项事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权责规定不明确、管理关系未理顺等各种问题的发生。同时,还要形成集团内部决策、协调、执行和监督一体化运行机制。

    二是变革原有的组织管理体系。集团化办学是一种低重心的管理,一体化办学是从组织结构上对学校单元进行重构,这意味着要对原有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从单一学校到教育集团的转变,不是简单的量变,更是一场质变。建立扁平化和网络状的管理结构,是保持管理有效性和空间性的关键。要强调授权赋能,以人为本,让学校组织成员共同参与学校的决策,建立多元且通畅的沟通渠道,促使学校成员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激发组织成员对一体化办学的热情。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一体化办学模式基本上是通过母体师资的输出来提升成员学校的教育水平。重视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深入实行定期教师双向交流制度。此外要充实集团的名师力量,通过多渠道的教师培训,促进集团内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积极鼓励教师拓展专业空间,构建团队合作模式,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四是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培育。一体化办学不是简单地复制学校文化,而是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整合文化和教育。要以优秀文化为榜样进行学习和借鉴,同时尊重其他成员学校的原有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集团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认同中实现文化的融合,以此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真正实现“和而不同”。

    (作者张晋、者卉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孙百才系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