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实境“真刀真枪”搞科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4-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基层蹲点记    

    “天津慧智百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北洋百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记者日前来到位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知行卓越创新实验室,门外挂出的两个公司名称引起记者关注。“这个实验室是2017年底建成的。建成后,实验室就开始运行,学生同步入驻。”天津北洋百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技术总监乔长晟说。

    乔长晟还有一个身份: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他向记者介绍了实验室的成果:“实验室自2017年10月立项以来,已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10余项,开发的聚谷氨酸、奇亚籽饮料、枸杞等系列产品已进行市场化生产,拥有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

    学生课题瞄准企业真题

    知行卓越创新实验室由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天津北创百联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在前期建设中,实验室得到了天津市科委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学生的课题就是企业的真题,就是来自于企业一线的产品和技术需求。”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敏说,“学生进入企业,研究经费和实验条件等方面都会得到支持。由于与企业无缝对接,他们的课题一旦有所突破,就是企业所需要的产品和技术的突破。”

    与校内实验相比,知行卓越创新实验室具有很大优势。“以前学生在校内做实验,再到企业,他们要有一个适应、磨合的过程。现在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可以和企业人员共同研发。”王敏说。

    “创新实验室只是我们的第一步。下一步,我们将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进行升级合作,成立生物与健康产业创新研究院,面积有6000多平方米,可容纳500多名师生,计划今年9月投入使用。”谈到未来,王敏的目光中流露丝丝期待。

    中试产品直接推向市场

    在实验区,学生高翠正在用移液管熟练地从水解反应釜中取出2毫升水解液,一边注视着手中容量瓶的刻度线,一边定容到10毫升。

    这样的实验操作,高翠每周都要做一两次。“我正在做的实验是如何提高聚苹果酸的产量,24个样本下来,大概要一两个小时。”高翠一边说话一边娴熟地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是最基础的环节,反复实验,就是不断探寻。在很多人看来,这个过程比较枯燥,但只有做实验的人才明白得到结果的那一瞬间有多幸福,所以再辛苦都值得。”高翠说。

    “中试是学校科研人员的一个痛点。”乔长晟说,实验室的成果并非能直接转化成企业的合格产品,还要经过一系列工程化、系统化、配套化工作。这些工作就是在中试环节要完成的任务,而我们的教学环境恰恰是生产实境,评价考核对接的是真实产品。

    虽说是中试平台,但实际上也是一个企业。乔长晟介绍,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把在宁夏的中试基地办成有生产资质的基地。“两年来,我们已建立产业化的研究基地,拥有了成熟的生产工厂,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按照操作规范,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符合国家要求的,可以在市场上直接销售。销售后,再用来补贴中试平台的运营。”乔长晟说。

    “去年10月,我们多名学生随导师去宁夏工厂,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在20立方米的大型发酵罐上完成了聚谷氨酸的生产放大,生产出120吨产品,全部销售给国内某大型尿素生产企业。”生物工程学院研二学生叶铠深有感触地说,“了解从小试阶段到生产阶段的艰难,让我学会放低姿态,更踏实地做好小试和中试工作。”

    论文研究瞄向企业需求

    在知行卓越创新实验室,记者还遇见3名研三学生来找乔长晟指导毕业论文。

    “假如添加的生长因子价格过高,那添加就没有意义。”论文研究虽然临近尾声,但乔长晟仍不时地提醒在研究时要考虑添加原料本身的成本。

    就这样,论文指导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沉浸在论文探讨中的他们连午餐都没准时吃。

    “我们都习惯了。”学生高谦告诉记者,“做乔老师的研究生,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他实在严苛,但我们又很受益。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大到论文的写作方法,他都会提出中肯的建议,最终让我们的论文更加规范严谨。”

    “这里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这片沸腾的土地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望着3名爱徒远去的身影,乔长晟说。本报天津4月26日电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