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4-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天津大学机械学院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海燕”水下滑翔机的原理。本报记者 张劲松 摄

    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正由“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发力”。

    4月29日,教育部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从2019年到2021年,将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不是单一的改革项目,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是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新定位和全面提升。”在4月29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如果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1.0更多具有“试验田”的性质,计划2.0则是新时代高校全面落实“两个根本”、实施综合改革的“大田耕作”。

    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

    新科技革命浪潮奔腾而至,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对教育核心需求的转变,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刻的根本性变革之中。

    面向新变革,中国高等教育再出发,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

    吴岩介绍说,总体部署是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引导高校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管理严起来,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核心任务主要有三项,即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26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吴岩表示。

    据介绍,“六卓越一拔尖”计划面向全体高校、全部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中央地方分“赛道”建设,给地方高校留足发展空间。

    同时,建设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包括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各类型课程;2019年至2021年,建设26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17个学科,其中,建设约60个左右文科基地、200个左右理科和医科基地,分年度实施。

    “希望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领域的‘质量中国’品牌,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吴岩表示。

    “‘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获取与处理信息的方式发生颠覆性变化,校园、教室的物理边界逐步被打破,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知识、新思想往往产生在学科交叉领域,要突破现有学科格局,促进跨界融合,凝练文理医工农科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当今世界各类社会思潮交融碰撞,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又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

    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一场凝聚共识的人才培养变革行动在众多高校展开。

    以变应变,深植创新人才培养沃土

    “我们把本科教育作为北大一切工作的根基,营造良好育人生态,近期连续召开了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科技创新大会,全校师生两千余人次参与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明确了五个关键问题。”北京大学校长郝平表示,以问题为导向,学校的改革探索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推动本科教育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将新兴交叉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看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和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清华把学堂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的特区,也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区,建立科学的遴选机制、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国际化培养,旨在通过大胆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带动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据统计,10年来,学堂计划共培养毕业生930人,868人继续深造,106人博士毕业,14人担任世界一流大学教职。学堂计划的实施成效只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1.0的一个缩影。

    2009年,教育部会同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拔尖计划”,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重点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建立了一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探索高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自2010年起,教育部又先后联合10多个部门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6个“卓越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吴岩介绍说,10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行动、深入推进改革,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培养了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医生、法治人才、农林人才、教师、新闻传播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智力支撑。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拔尖计划”不仅吸引了一批有热情、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更激发了高校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热情,带动了高校各学科专业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师聘任考评、招生选拔、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管理办法等,促进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将原先的单个计划变成系列计划的组合,由‘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发力’,标志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成型成熟,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从跟随跟跑转到并跑领跑。”吴岩表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围、增量、提质、创新,扩大各计划实施范围和规模,增强改革力度,努力探索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

    架起从1.0到2.0的跨越之桥

    “工程教育进入了快速和根本性变革时期,新工科是立足当前的主动作为,是面向未来的主动谋划,天津大学将以新工科架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1.0到2.0的跨越之桥。”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表示,学校已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发布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将深入推进新工科教育综合改革。

    李家俊介绍说,天大新工科方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卓越目标为导向,以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平台为依托,将集合项目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建设“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未来健康医疗”“未来智慧化工与绿色能源”等校院两级培养平台,整个培养方案是个高度关联的整体。

    “关联、协同、跨学科、创新,我们希望用这四个词把新工科建设方案的内涵从原理上描写清楚,在实践过程中,还要不断对教学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反馈,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创新。”李家俊表示。

    创新是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扣国家发展需求,要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是‘四新’建设的总抓手,‘四新’建设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总目标。”吴岩表示,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健康中国、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形势新要求,着力调整优化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专业和大力推进专业建设,开展课堂革命,引领人才培养方向。

    “瞄准未来农业发展需要,我们将大力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推动农业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兴、新生农科专业,服务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目前学校谋划开办了城乡规划、城乡社会管理、智能农业工程、农业大数据分析等新专业,为推进新农科专业发展先行先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介绍说,在培养新时代“新农人”上再闯新路,深入推进“三融通、三递进、一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设置多类型模块化课程,推进交叉培养,打通课程选择通道,满足学生选择不同发展路径的需要。

    据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经着手推行三学期制改革,启动了“大学生卓越成长计划”“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计划”,探索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学位,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把设计图转化为施工图、任务书、时间表,必须构建实施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学科专业的系统组织实施机制。”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根芳表示,浙江还将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建强师资队伍,增强学科支撑力,加强资源保障力,不断强化资源投入,统筹利用高校分类评价、省重点高校建设等政策、经费资源,不断加大对实施计划2.0高校的支持力度。

    本报天津4月29日电

上一篇:劳动最快乐     下一篇:加快立法拯救网瘾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