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同而教育 因教育而认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5-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学何为?童年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

    这是值得每一位小学教育工作者去深思的永恒性问题。而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培养又成为急需探索的新领域,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奠基阶段,小学又该如何面对与作为?

    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西),光谷地区优质教育的引领者,以自己丰厚的文化内蕴和教育追求,对这些时代命题给出了令人称道的实践答卷。

    与时俱进 创新“认同教育

    学校以“认同教育”为建设发展的起点,积极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与新时代“中国梦”相融相合之路。孔子在《礼记·礼运》中写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大同”社会正是人类之间“和”的理想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到“五个认同”,并提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和谐价值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观;表现于人与人之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的人己和谐观;表现在社会上,是“大同”和“民胞物与”的理想社会;表现于个人修养,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心灵和谐观;表现在教育上,是文化认同的和谐教育观。

    所以说,光谷一小(西)的“认同教育”是根据古代圣贤的“大同”思想同新时代“五个认同”理念的深度融合而提出的又一崭新的特色教育。具体来讲,认同教育就是学校为提升师生的“认同”水平,把不同水平、不同情感、不同程度的个体引导到正确的道路、规范的准则、集体的意志、科学的发展上来,使之达成共识,并内化为自觉行动而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主要内容为个体认同、群体认同和国家认同。

    传承创新 构建精神文化

    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积淀、一种价值观,先进文化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光谷一小(西)凝练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核心办学理念,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富有人文精神、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办学理念:“为认同而教育 因教育而认同。”如果说“为认同而教育”是目的,那么“因教育而认同”则是结果。这一核心办学理念,是学校将认同的思想与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理念相结合,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上高度统一的阳光少年。

    办学目标:“办一所师生认同、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现代化学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导向,“办家长满意的学校”是学校在实践层面的价值追求。金碑、银碑不如家长的口碑,家长满意是学校办学的切实的目标。“家长的满意度”可以使学校在使命感中提升管理,使教师在自信中实现价值,使学生在荣辱感中追求卓越。

    培养目标:“培养有认同感、归属感的阳光少年。”践行认同教育,就是要从“认同”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政党观、制度观,以促进师生学识与精神培养为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认同教育品牌为核心,形成光谷片区、武汉市特色一流学校,为社会培养有认同感、归属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阳光少年。

    校训:“情系家国 同心同行。”《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同心同行”,同,合会也。行,出自《礼记·中庸》:“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这是一种行为方式。学校把“情系家国,同心同行”作为校训,就是将家国情怀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让师生将个人前途与学校发展、国家命运休戚与共、同声共气,把热爱家园、热爱祖国的情感,把实现“中国梦”的期盼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并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动力。

    校风:“明理感恩,和谐共生。”作为培养社会鲜活个体的学校应“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作为排在光谷首位的学校,学校在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下,努力把“因光而生,聚光成谷”发扬光大,既要“点亮自己”,还要“照亮他人”,让每个人闪闪发光,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采。“明理感恩,和谐共生”作为校风,是希望师生能够明理而后知感恩,既能够充分彰显光谷精神风貌,又朗朗上口、方便记忆,利于积淀优良文化。

    教风:“尚善行美,求同探异。”是对于光谷一小(西)原教育品牌的接纳与传承,引导教师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又蕴含了同中求异、旧中求新的哲学思想。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既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学风:“同梦勤学,求异乐思。”“同梦”,就是围绕同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既是个人的“成才梦”,又是学校“教育梦”,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勤学”意蕴着学生要勤奋学习、孜孜不倦,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乐思”,唯思考可以致深远,唯乐思可以辨真伪,辨真伪才能得真知。“同梦勤学,求异乐思”的学风围绕认同教育的本质与核心,筑梦学生理想,根植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形成立志为国家服务的理念,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本研发 创建课程文化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从知识能力、学习体验、健康生活的培养需求,学校研发出“认同教育”课程。

    根据教育发展趋势、学校办学理念和课程特点进行分层规划,确立了五大课程体系,形成相互补充、互相完善、协同发展的课程格局,培养有认同感、归属感的阳光少年。

    一是以实现学生自我认同为目标的心理课程。目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逐步显现出来。作为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学生也是社会人,每一名学生同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压力,心理上的问题需要及时疏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成为学校关注的一个课题。认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智能训练、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各个方面。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适宜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低、中、高三大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二是以落实学习目标达成为主导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落实学生“双基”的渠道。学校要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为主线,加大学科课程校本化的建设力度,以备课组为载体,细化课程目标,优化课程资源,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组织专任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全员性的研读,特别是校本化的研读,着力于构建更具体、更适切的学校自己的课程目标系统。同时,对课程资源作合理取舍和适度开发,就要改变和优化课程组织形式,实现极佳化。

    三是以培植学校办学特色为载体的艺术课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落实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围绕办学理念构建“规范+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一是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以“实”为先。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在全校各年级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建立课程实施体系,确保课程时间上的落实。二是改革课程评价方式,以“效”为本。在艺术课程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上,大胆创新,创建符合艺术学科特点的评价体系。三是拓展课程实施渠道,以“活”为径。首先是艺术活动课程化,开发艺术校本课程,以社团等艺术活动为载体,真正使艺术教育常态化、课程化。其次是社会资源整合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开展艺术社团建设,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

    四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平台的健康课程。在中小学开设健康课程,是培养健康国民、提高国民素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学校以阳光体育为载体,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基于选拔性体育的卓越课程、基于群体运动的社团课程和基于家校共建的亲情健康体验课程。通过课程建设,引导学生提高体育技能,增强体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五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手段的未来课程。未来课程,为培养满足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设置的课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为学生设计适应未来人才的课程,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未来课程,要符合当今教育的发展潮流,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此,学校构建起探索与发现、实践与创造、合作与适应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未来课程体系,以适应“认同教育”面向自己、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要求。

    行动领航 构建德育文化

    人生最重是品质,莫忘修身养美德。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重要的时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光谷一小(西)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创新完善,走出了一条具有光谷一小(西)特色的德育之路。

    学校遵循基础教育规律,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五个认同”为思想引领,不断深入探索“个体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的德育内涵,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齐头并进,“认同教育”理念在学校落地生根、拓展升华,致力培养有国家情怀、有民族担当、有文化传承的新时代接班人。

    2016年9月13日,中国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它包含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为中小学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光谷一小(西)在六大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通过课程建设,着力培养学生以下五个方面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认同。一是培养健康的身心。学校可以通过实施健康课程和心理课程,开展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运动的习惯和运动技能,为学生筑牢身心健康的防火墙。二是发展体艺特长。要根据学校“1+2+2”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学科课程之余,教会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两项艺术技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特长,从而培养学生阳光的心态。三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四是树立责任意识,通过“中华好家训”等“国家认同”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濡养家国情怀。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通过未来课程和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从而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学校不断探索“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的德育内涵,引导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践行伟大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学校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和传统文化风俗,研发德育课程、开展德育活动,形成学校“认同文化”的德育体系,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中汲取营养,培育具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的阳光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又体现时代精神和要求,学校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打造校园德育主阵地,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推进道德教育建设不断深化发展,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