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共筑梦想 继往开来再谱新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5-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科学研究。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111”计划),国家级别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建有40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进入“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别项目457项。其中,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3项,列全国高校第54位。发表SCI收录论文6300余篇,其中2018年发表SCI论文2435篇,列全国高校第61位,增长率列全国高校第9位。ESI高被引论文123篇。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附属医院科研团队与海信专家团队共同研发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和外科智能显示系统,亮相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2019USNews最佳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959位、全国高校第82位,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列全球第701—800位、全国高校第80位。

    社会服务。学校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使命担当,制定了服务青岛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举办青岛大学服务青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发展论坛和《青岛大学服务青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白皮书》发布会,与青岛市、东营市、威海市、淄博市等政府部门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化+”、大数据、医养健康、经略海洋、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建设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和智库服务平台,主动融入青岛15个攻势,助力青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建设。与威海市政府部门共建威海创新研究院,与平度市政府部门共建“青大—平度齐鲁乡村振兴研究院”,与崂山区政府部门共同打造青岛创客大街,在城阳区建立首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依托医学教育优势,积极打造“优生、颐养、康复、医疗、养老”一体发展的学科链和服务链。附属医院2018年的门诊量达到527万人次、位列全国第9位,器官移植、达芬奇手术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圆满完成“11·22”重大事故抢救、上合青岛峰会医疗保障任务,在2018年复旦大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位列第69位。挂牌成立了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等一批附属中小学。成立了教育集团,附属幼儿园开始筹建,服务青岛基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参与青岛市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在服务海军节、上合青岛峰会、APEC峰会、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等活动中,展现师生良好的形象和风采,赢得国内外友人的广泛赞誉。

    校园文化。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每年组织开展“书香校园、学在青大”“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大学生读书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近300项。定期举办“书记下午茶”“校长午餐会”等特色品牌活动,打造“朋辈思政”新平台,探索建立“学生助理体系”,形成“倾听学生心声、贴近学生需求、关心学生成长、促进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有温馨”的育人环境,将“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做到“三全”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建设工程,美术学院承担的“当代观念性水彩写实风景画青年人才培训”和音乐学院承担的“歌剧《韩信》”,分别获得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立项。成立“青岛大学歌剧中心”,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引领学生、服务学生,组织开展向张嗣瀛院士、沈福彭教授学习活动,讲好青大故事,凝练青大精神,涵养青大品格,积极打造青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周五之夜”讲座已经持续30余年,成为校园文化的亮丽名片,“浮山讲堂”在国内外也形成了较大影响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坚持“打青岛牌,唱国际歌”的开放办学战略,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77所院校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发展各类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科研项目200余个。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2所,经教育部门批准的本科合作项目9个。近年来,在学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沧桑砥砺,筑就梦想。合并办学25年来,历经“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集中建设,作为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首批试点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与时代同向同行,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相随,在探索中创新,在困境中奋起,始终引领地方高校改革发展潮流,切实担负起了为青岛人民建设一所好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历史重任,成就了今天青岛大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展未来

    磅礴伟力谱就崭新篇章

    峥嵘岁月,步履铿锵;春华秋实,滋兰树蕙。青岛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史,是一部始终和国家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史,是历代青大人志存高远、勇攀高峰的奋斗史。回首过往,青岛大学在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定格了一部大气大成的办学史篇。跨越两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不仅为今天的青岛大学办学发展提供了丰硕的办学积淀,也为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8年12月,学校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学校党委全面分析了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结合办学实际和一流大学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三五五十”的中长期发展思路。

    一个总体目标是: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确定这样一个总体目标,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积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新“三步走”战略是:第一步,到2021年前后,实现国家一流学科的突破,稳居山东省属高校领先水平,在全国百强高校行列中位次前移;第二步,到2035年前后,3—5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进入全国高校50强,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大学;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30年三大步,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主要是基于青岛大学目前整体实力已经稳居全球千强、全国百强行列。学校将在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支持下,先从一流学科突破,围绕纺织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等优势学科,通过精准施策、重点发力、补足短板,实现多点突破,带动形成学科建设的众彩纷呈局面。以一流学科的突破实现一流大学的创建。

    “五个发展理念”是: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以人为本、追求卓越。这些理念回答了青岛大学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些理念来源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是在深刻总结多年办学经验、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学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学校对办学规律的新认识,就是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准确把握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五个战略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国际化开放办学、新校区建设。这些重点是支撑青岛大学由大到强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未来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是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紧紧抓住这五项战略重点,就是牢牢把稳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航向,重点突破,集中发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十项重点工程是:党建定向导航工程、综合改革创新引领工程、人才培养基础工程、学科建设重点工程、科学研究提升工程、人才队伍支撑工程、服务社会亮点工程、国际化开放办学工程、文化引领工程、资源配置优化工程。十大工程环环相扣,紧密联结,通过上下联动形成强大改革发展合力,引导全校教职员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从基础支撑转变为支撑引领并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更大红利和牵引动力。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高校的作用日渐凸显,这正是青岛大学确定“一三五五十”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站在未来国家开放战略的大坐标中看,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同样,发展青岛大学,就是助力民族复兴。作为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青岛大学既寄托着齐鲁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也承载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神圣使命。青岛大学有责任为国家战略担当,也有责任为山东甚至更大区域高质量发展赋能。青岛大学将以滚石上山、负重奋进的劲头,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主线,加快走出一条地方高校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特色发展之路,以高水平大学支撑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为“两个率先”的实现,作出属于青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使命呼唤担当,责任引领未来。建成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是时代赋予青岛大学的神圣使命,也是一代代青大人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学校将以办学110周年为新的发展起点,秉承“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训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勇担使命,奋发图强,加快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谱写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努力为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胡金焱 夏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