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不能只停留在黑板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5-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以说教为主,更像是在“黑板上讲道德”,忽视了对学生“育”的过程。

    各种依据德育目标设计的生动有趣的体验式活动,贴近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未成年人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创设的相关情境中,参与、体验与感悟,进而通过反思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有效促进个人道德感的内化。

    有一个场景触动我之后,久久挥之不去。冬季一天晚上放学的时候,一个男生穿着厚厚的棉服,单肩背着书包,手里捧着围巾、帽子还有水杯,走着走着,围巾的一角被踩在脚下,他急忙弯腰拉围巾,这时杯子又滑落到地上,一副手忙脚乱的模样。很多学生走过他的身旁,竟然没有一个人帮忙搭把手。感慨之余,我不禁想到,或许这也不能怪学生冷漠,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里都是“小皇帝”,都是大人帮助他们,他们心中根本没有帮助别人的意识,所以在学校里也不会主动去帮助同学。

    在执教“请帮我一下吧”一课时,我特别申请从学校的监控录像里调取了这一段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感想。随后,又设置了“蚂蚁搬家”的体验活动:在学生面前摆放了书、本、衣服、水杯、排球等东西,每次让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性搬到指定地方,如果有东西掉落的话活动就算失败。学生尝试了一次又一次,总有东西掉落,几乎没有人成功。然后,我问学生,在搬东西的时候,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最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次体验活动之后,我观察到班级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行为大大增加了。

    时下,一些学校的德育以说教为主,更像是在“黑板上讲道德”“书本上学道德”。偶尔再配上检查和评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监督,实际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育”的过程,只是试图对学生进行简单的“驯服”,教育效果当然不理想。在体验式活动中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未成年人的生活实际,创设相关的情境,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感的内化。

    执教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来,我充分利用体验式活动这一催化剂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一年级开展体验式活动要遵循“一二三”法则:“一”即一宗旨,是指体验式活动离不开学生生活实际这一宗旨;“二”即二原则,是指体验活动的创设要把握激发学生兴趣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原则;“三”即三步骤,是指体验式活动的过程分为参与体验、分享交流感悟、得出结论来指导实践这三步。

    道德是离不开生活的,离开了生活的道德是干瘪的、没有意义的,离开了生活的道德也是不可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的。体验活动的主题设定,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执教“大家一起来合作”这一课时,我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相对比较自我、对合作概念理解不透彻这一现状,设置了两个体验活动。

    活动一:合作搬桌子。我请两名学生合力把一张桌子搬到指定地方,学生很容易完成。然后我又让学生体验把这张桌子搬回去,但是规则是:一名学生要往前使劲,另一名学生要往后使劲。学生尝试了几遍之后变成了力量对抗赛,根本完不成这个任务。然后我启发学生:同样的两名学生、同样的一张桌子,为什么两次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纷纷发表看法,从而感悟到合作成功的条件之一就是目标一致、劲儿往一处使。

    活动二:“同舟共济”。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小组的面前各有一张形状不规则且面积有限的纸,我们假设它是汪洋中的一艘救生艇,现在海面上掀起了大风浪,只有全组学生都登上救生艇,救生艇才能往岸边行驶,大家才能得救,否则就会全军覆没。规则是:可以尝试各种办法,但是必须小组中每一名学生都把脚放在纸里边,完成最快的小组获胜。

    活动结束后,学生踊跃地分享了自己的感悟。第一名学生说,我们害怕自己被落下,就争着上,互不相让,结果你推我搡谁都站不稳,耽误了时间;第二名学生说,我们这组成功了,我们一个一个上,不争抢,如果有谁站不稳,我们就扶住他,最后我们几个人紧紧抱在一起;还有一名学生说,我们组的小丁最瘦小,小豪最强壮,为了省地方,小豪背着小丁,所以我们也成功了。通过这样的分享,学生感悟到了合作成功的条件之二就是互帮互助。

    这样的活动,小学生特别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并在参与后有感悟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过体验和感悟之后,心中会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价值取向会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庄河市兰店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