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花80%的精力掌握20%的知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小平

    打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李小平的朋友圈,学术讲座信息占了大半壁江山。正如同他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教学科研成为最重要的关键词。

    李小平持续关注着“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为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2018年,他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构建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获准立项,充分肯定了他在“一带一路”和国际贸易领域的扎实研究。

    2003年,李小平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前往上海财经大学攻读国际贸易专业博士学位。“上财的学术氛围非常浓郁,同学们都铆足了劲儿搞科研。我们这一届不过二三十个博士生,《经济研究》等权威论文就发了五六篇。”

    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李小平的大部分科研论文和项目研究都集中于国际贸易领域。2013年,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致力于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彼时已经在学界崭露头角的李小平也开始关注“一带一路”。他跟踪国际贸易和环境、生产率增长等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的学术前沿,紧扣世界经济热点,积极回应中国高层关注,先后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和首席专家参与、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对策性研究献智献策。

    选择一个研究领域,持续深耕,虽然不为公众所知,但李小平走得踏实而笃定。和亮眼的科研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小平在生活中非常朴素低调。深色系的夹克衫、牛仔裤、运动鞋,带着微笑的娃娃脸,就是他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李小平依然坚持继续“充电”,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又前往美国纽约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王烁在《在耶鲁精进》中提到一个观点:人们在学习一个新的领域时,用20%的精力可以掌握该领域80%的知识,如果再想掌握剩余的20%知识,则需要花费80%的精力。

    对李小平来说,不管是前期的快速成长,还是成为二级教授后的潜心沉淀,他都选择了坚韧耐心,用“水磨功夫”对待学问。

    2014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为了使申报书中的总体框架图臻于完美,他就伏在电脑前整整画了两天。他先在纸上画出基本的逻辑线路,然后在word中对各种图形进行反复试验、调整,努力实现内容齐整对称、图形奇正虚实结合、逻辑清晰明确。在终于完成定稿、让学生提交材料到科研部的路上,他猛然想起一处打印错误,又一通电话把学生叫回来,重新对申报书进行修正和装订。——有付出就有回报,他精心雕琢打磨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年再次中标。

    “事财经者为天下经财,绸缪国富民裕”。除了理论研究,李小平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研产用紧密结合,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和学术特长,将接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与接地气的咨询决策结合,学问研究越深,决策咨询越准。

    在学生们眼里,李小平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者,更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勇于探索的精神、先进的科研理念、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他在培养研究生时最为看重的,除了讲授国内外前沿问题外,还要求学生们掌握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等。在他的指导下,每周一次以硕士、博士生们为主的学科内学术讨论会和每两周一次以邀请校外的专家为主的经济学院经济中南Seminar学术研讨会成为学生们受益无穷的学术大餐。

    已经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的周记顺,是李小平培养的博士之一。周记顺至今仍深刻记得写第一篇论文的时候,李小平帮他改了5稿,从结构布局、内容安排到具体方法运用,导师带着他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最终成稿和初稿已然是两篇文章了。回忆当年修改论文的痛苦,周记顺并不掩饰曾经对导师的无数次腹诽,但他心里满是感激:“其实,一遍遍地修改文章是对自己学术态度和科研素养最好的锤炼——我是辞职后脱产读博士的,是李老师耐心地带我走上学术之路,培养我的学术敏感性,才有了我深耕努力后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