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离校才是大学“最后一课”
毕业季的象牙塔里飘荡着离愁别绪,但少数毕业生宣泄情绪的不恰当方式,让美好的氛围变了味:随意涂鸦、丢弃生活垃圾、损坏公用设施等新闻时有出现。
这些不文明行为尽管只是个别毕业生的个人行为,但在网络空间“放大镜”“扩音器”效应下,却影响着相关高校和大学生的形象。
“年轻人嘛,可以理解”“大家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嘛”,舆论场中总有一些声音,习惯以过于宽容的姿态看待这些毕业生的不当行为,却不曾想过这给学校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带来的压力,更不曾想过这类行为给低年级大学生带来的负面示范效应。某些大学生把在离校前吼一吼、闹一闹错当成一种“传统”或“仪式”,以为非如此不足以宣告大学生涯的正式结束——这实在不是什么好风气。
这些毕业生的复杂心绪当然也不难理解。十数年寒窗苦读一朝结束,他们将要走向社会,不少人对未来充满迷茫和不确定感,有的在大学期间感情不顺、“毕业即分手”;有的没能找到理想工作或考研失败,情绪低落,毕业季成为他们发泄情绪的一个渠道。
不管怎么说,离校前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并非什么有个性、真性情,更不是释放压力的正确方式,相反却暴露出自身心智上的不成熟和文明素养的缺位。
透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最让人感到失望的,是少数毕业生对母校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他们或许还无法深刻体会:终其一生,母校的名字将是镌刻在他们身上无法抹去的标签,是他们安身立命的重要无形资产。那一方校园承载着他们求知、交友的成长足迹,是他们一生中最明亮的一段青春时光。大学是每个学子人生中的重要一站,被不少人视作精神上的“第二故乡”,离别之际,为何不能留给母校一个干净的宿舍、一个优雅的背影?
对学校管理者而言,面对部分毕业生的失当行为,不应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事实一再证明,仅是发布文明离校倡议不足以对毕业生形成有效制约。
一方面,学校对毕业生应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教职工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等应主动作为,利用自己与毕业生关系较为亲近、熟悉其心理的有利条件,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约束。
另一方面,对于极少数不听劝阻、任性胡闹的学生,则要形成有力的制度约束,问题严重时有必要启动问责机制。须知,若放在平时,个别毕业生的某些出格行为足以“收获”警告、严重警告等校纪处分;但临近毕业这一特殊情况让有些学生有恃无恐,心中失去了戒律,眼中没有了规矩。因此,学校管理者倘若希望毕业季乱象真正有所改观,有必要增加管理强度,对毕业生的行为规范从软性的“倡议”走向硬性的“规定”乃至“禁令”。
毕业季不是不允许学生适当释放心绪,但释放的方式、范围和程度应予以明确。学校管理者不妨制定一份负面清单,明确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一旦违反将要受到相应处罚。须知,一旦学生走上社会,法律法规可不会“体恤”他们年少轻狂。对毕业生严格要求并非不近人情,而是为他们上好懂规矩、知感恩、讲文明的“最后一课”,这才是真正对毕业生负责,对全校师生负责,对校园环境负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