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来是“玩”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6-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幸福的童年是一生幸福的源头,悲惨的童年是悲惨人生的开端。
爱贝睿 绘

    “玩耍的能力是心智健康的主要评判标准之一”,这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类学及心理学博士阿什利·蒙塔古的观点。研究发现,自由玩耍、角色扮演、嬉戏打闹等创造性活动是孩子健康生活的核心活动,对孩子的认知发展、社会情感能力和社交能力都非常重要。儿童真正的快乐和刻苦精神就表现在观察、幻想、创作、游戏和自由的表达等忙碌的过程中,自由玩耍不仅有消除焦虑、缓解压力的作用,玩耍中培养的专注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迁移到儿童今后的学习中。

    6月1日晚,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公开课“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首次播出,特别邀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知名班主任赵丽娜做客直播间,回忆童年往事,畅议幸福童年。“50后”的孙云晓、“60后”的主持人和“80后”的赵丽娜,不约而同地将话题聚焦到儿童观上。今天怎样做父母,取决于以怎样的儿童观对待儿童,取决于如何定义幸福的童年。

    认识自由玩耍的重要价值

    每个人都有一份童年的记忆,深刻而纯粹,带着声音、味道和气息。

    身为研究员的孙云晓,当过老师、记者,写了5本长篇小说、40多本家庭教育著作,1993年创作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全国素质教育大讨论,用今天的网络语言来形容,俨然一枚“斜杠青年”。回忆起童年,在青岛长大的孙云晓眉飞色舞地分享了两个画面:“一个画面是在月光下,我们蹚着海水,左手拿着嗄斯灯,噗噗地喷火,右手拿着钢叉,叉向快速游动的螃蟹和鱼。另一个画面是跟着大哥哥们打野兔,‘左牵黄、右擎苍’,发现猎物就把鹰的眼罩拿下来,把鹰撒出去,老鹰在空中盘旋几圈朝着目标俯冲下来,我们在草丛中奔跑着轰赶猎物,惊天动地。”

    在江苏农村长大的赵丽娜有关童年的回忆满溢着花香:“那时基本上家家户户有院子,都会种上栀子花。我们一大早就装上满满一口袋花,分给小朋友,整个教室都是香的。到了晚上,我们再摘一大把栀子花放在蚊帐里、枕头边,枕着栀子花甜甜的香味入眠。这个画面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带着小女孩的浪漫情思,让人感到生活还可以这样文艺而美好。”

    尽管两位嘉宾的描述呈现的童年都充满尽情玩耍的自由、快乐,然而当今的儿童面对的是激烈竞争的环境,童年时光承担了太多的课业负担、竞争压力和攀比焦虑,仿佛有上不完的培训班、写不完的作业,孩子们真正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

    根据以色列学者莎拉·斯米兰斯基的研究,随心所欲的玩耍能让孩子拥有更好的认知创造力、更佳的言语表达、更丰富的词汇、更好的语言理解力、更好的解决能力、更强的好奇心、更好的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更高的智力、更好的社会情感活动能力,使孩子更好地与同龄人玩耍、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让孩子减少攻击行为、更富有同情心、更有效地克制冲动行为、更好地预测他人的喜好和欲望,让孩子拥有更佳的情绪和社交调整能力、更富有创新、更富有想象、注意力持续时间更长、更具责任感……而童年“没有玩够”的孩子,社交、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孙云晓认为,童年就应该大量地玩耍,玩耍能够让孩子获得直接的体验。如果把孩子封闭起来,没有直接的体验,培养以上这些能力是不可能的。他还补充道:“玩是分层次的,低年级的孩子玩的,和高年级孩子不一样,到了五六年级和初中,玩的内容更高级一些,更具刺激性和探险性,需要家长陪伴和规划。但是不管怎样,玩是童年不可改变的必需,甚至是一辈子的事情。”

    涵养儿童友好的教育生态

    由此看来,玩耍的价值远远大于上一两个培训班,这个观点今天的家长能够接受吗?赵丽娜说自己“内心很认可,但现实很无奈”,面对学习任务的压力,做父母的要学会权衡玩耍和学习的关系,而如何权衡,关键在于父母的儿童观是不是“儿童友好”的。

    1996年,联合国人居会议上指出,儿童的福祉是健康人居、民主社会和良好管理的终极指标。不论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或者社区,在公共事务中都应该给予儿童政治优先权,将儿童纳入决策体系中。这就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概念。

    孙云晓将此概念延伸到教育生态中,他认为父母和老师、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做到儿童友好。“大部分父母是非常爱孩子的,但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真的对孩子好,是否对儿童友好。”

    孙云晓举例说,走在路上,父母一高兴就把孩子背着走,看上去很亲密、很友好,但没有顾及孩子刚开始学走路时愿意走路的需要,还有的家长追着孩子喂饭,有的孩子已经四五岁了父母还会喂给他吃。“其实,小孩子基本上1岁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想吃什么就自己拿什么吃。自主进食的过程很愉悦,而被喂饭就有被强迫吃饭的感觉,对儿童并不友好。”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算不算儿童友好校园呢?赵丽娜自豪地说:“清华附小有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话,即‘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本着这一理念,基于儿童的天资性情,我们设置了三个年段进阶课程:低年段激发兴趣,基础牢;中年段培养乐趣,腰杆硬;高年段砥砺志趣,起点高。从兴趣到乐趣到志趣,努力让儿童在丰富的体验中将志向付诸实践,朝着自己的目标付出努力。这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给予儿童的友好。”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赵丽娜认为儿童友好就意味着陪伴孩子。“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很多家长工作很忙,可能认为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就是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该报的班报了,该买的玩具都买了,就算完成任务了。实际上,孩子的成长更需要情感的陪伴,家长需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给予适当的陪伴和交流。”

    赵丽娜说自己班上有个孩子特别喜欢研究地铁,经常从起点坐到终点,再换一条线路,观察研究,乐此不疲。家长非常支持孩子的兴趣,周末带着孩子一起坐地铁。现在孩子已经把北京甚至全国的地铁线熟记脑海,成了地铁知识小专家,并且开始将兴趣延伸到了铁路。

    孙云晓说:“在家庭教育中涵养儿童友好的教育生态,就是父母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通过丰富的感官体验去发展自己的潜能,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和支持。”

    保护幸福童年该有的样子

    幸福童年应该什么样?两位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玩”这个关键词。

    孙云晓认为,童年幸福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玩童,是一个很爱玩、很会玩的人,是一种充满兴趣、生机勃勃的状态。

    他举例说:“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可以收获许多良好的品质。北师大著名的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对200多个孩子从2岁跟踪研究19年,发现具有两种品质的孩子发展最理想。第一种是主动性强,第二种是自制力强。主动性强的孩子好玩,有兴趣、有爱好、有追求、有梦想,能把潜能释放出来;自制力强则说明孩子有自我控制力、能够遵守规则。特别在体育运动中,不遵守规则根本就没法玩。所以主动性和自制力是健康人格的核心要素。”

    赵丽娜认为,幸福的童年应该是健康、阳光、乐学的。清华附小秉持“无体育,不清华;无体育,不成志”的理念,48个班成立了96支球队,“人人踢足球、班班有球队、男女齐上阵”。在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心中,幸福童年的样子是“皮肤黑、牙齿白、眼睛亮、有力量”。主持人补充说:“还有‘腰板直、笑容多’。”

    对于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就会有一个悲惨的中年和老年”的言论,孙云晓反驳道:“童年是人一生的发动机,童年既可以制造苦难也可以铸造幸福。幸福的童年是一生幸福的源头,悲惨的童年是悲惨人生的开端。”

    孙云晓说他一直难忘冰心老人的两句话,“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他深有感触地说:“儿童是成人之父,童年是心灵的故乡,童年影响着人的一生。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在童年时玩得痛快,打开各种感官,获得丰富的体验,让童年储存满满的能量,这样的孩子一生才是幸福的、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