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会友,不亦快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6-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者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学生,文章主题来自浙江卷)

    文明的韧性

    吴碧影

    今日中国,正以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呼啸驶过几千年的贫穷与落后,一扫往日被蹂躏的创伤,以独立自强的“中国创造”向世界展现大国风采。可回看“历史水位”的警戒线,19世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国土不整,山河不再;日本侵华东三省沦陷,中国人民在屈辱和病痛中抗争;国共内战,同胞遥望远方,不见故乡,只得高叹“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历史的车轮碾过时光,中华民族既曾享荣光时刻,又历经风雨飘摇。单剪出一段历史,也许太混杂、太粗糙,但正因其纯度不高,才凸显锻造冶炼的重要,就像泥土的塑陶过程。五千年的历史将文明不断铸造、再铸造,不仅需要重复寻土、制坯、烧冶等一系列过程,而因其柔软还需承担随时碎裂的风险。但不懂屈辱是无法了解自由的,正如贝多芬说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当你拿到历经隐忍的陶器时,你感受到的是厚重、心安,这种厚重是从灵魂深处传来的大地气息,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底蕴,是历经沧桑的领悟。那种厚重感,正是在浩瀚的民族历史中,在兵荒马乱中炼就绝世陶器。世间沧海苍天,最让人消受不住的是文明对坚韧的向往。

    这向往促使历史的车轮拽着民族的记忆飞速离开苦痛的起点,向反思和再奋斗的路上英勇向前。正如群星的璀璨是在黑夜来临后弥漫的,燎原的火光是在零星微光快灭时成就的,正是困境和磨难才使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奋勇抗敌。无论是抗日战争的保家卫国,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姿态,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地在历史和实践中深挖自己的灵魂宝藏,增添智慧与韧度,释放勇气、希望和爱。

    中华文明的坚韧还得益于人民的韧性。五千年的文化将中华民族酿造为一壶豪情万丈的佳酿,让你既拥有渐入愁肠的月光,又拥有绣口一吐的盛唐。它让你哀号、啼笑、享乐、怡然自得,让你体会爱恨情仇的百种版本,知晓喜怒哀乐的千种表达:既可如屈子千年一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也可在月明星稀之时,对长空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或在落红处低声吟唱,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台湿绫绡。

    但当然,延续文明的韧性也需知往鉴今。若是不能时时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就会如同松了弦的琴,硬了筋的舞者,失去了通向自由的通途。人们对某些文化的反抗不无道理。如若我们纵容青少年退学,只为成为“C位网红”;将文化素质教育丢在一边,但凭“颜值”“锦鲤”度日;人人都是低头族,却不曾低头念书,那文明该如何赓续?铺天盖地的低俗文化驱逐了本应对高雅文化的热爱,将五千年文化绣成的月光、佳酿和盛唐变成了娱乐没有圈的迷惘、手机上的想象和千篇一律“韩流”的模样。

    其实文化长河源远流长的秘诀一直都在于弹性的最低值。只有全民弹性最低值的提高,文明的韧性才能得到增强,书店的真实热络才非仅为“打卡”,热搜排行榜的常客才能包含“娱乐圈外人士”,而我们也不仅低头看手机,更抬头仰望明月光。不忘历史初心,牢记复兴使命,方能自爱自强,有韧则刚,用千磨万击还坚劲,用星星之火燎荒原!

    (作者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硕士,文章主题来自北京卷)

    劳动让生活更美好

    梁雨菲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来谈一谈劳动这个主题。不知道劳动在大家眼中意味着什么,有人可能觉得这是一种很烦很累的体力活,充满着机械性,没有任何意义;有人可能觉得劳动非常浪费时间,选择用钱雇人代劳,在当下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可能过不了多久机器人就可以替代人操持家务了。既然劳动费时费力,也很容易被替代,那劳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劳动之所以是人作为人存在的基础之一,也是人和动物的差别之处。地球上其他生灵只会为了基本生存需要而去进食、饮水、繁衍,而人最初尝试活下去、建立部落时就已经开始劳动了。虽然他们最开始也只是为了生存去打猎生火,但逐渐地,我们的祖先也会顺着本能,为了提高生活标准而去建房子、创造字符、绘制壁画、冶炼容器、酿酒……在人类社会发展还处在朦胧期,人类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时候,劳动就是他们活着的意义。劳动,表面上是在“干活”,但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自己和族群建造庇护所,抗击风吹雨打;创造字符和绘制壁画,与同伴更好地交流;在大自然的馈赠中发现自己爱吃的谷物和水果,酿酒;制作容器能更方便地进食等等。这些都是很粗浅的例子,但当我们从现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地球跳脱出来回到几千年前的时候,就能发现被当代人愈加轻视的劳动,竟可以是为人之本,是一步一步创造未来和更好生活的基石。

    让我们再把时钟拨回到2019年的今天,为什么大家都不爱劳动了?我们显然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学习、工作、和家人朋友相处、在虚拟世界沉浸自我。现在的生活方式光怪陆离;生活节奏也像一个失控的节拍器,快得让人心慌。每个人都像一个钢琴初学者,还没弹熟谱子就被老师调快了节奏,手指的速度根本跟不上。

    不论在哪个时代,生活就是生活。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疲于奔命,没有幸福感,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大家疏忽了劳动的价值,忘记了我们作为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这部分。没错,劳动确实要花上一段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跳脱出快节奏的轨道,就把自己交给要做的这件事情上,用双手亲自把一件事情完成,哪怕是清理地面或是浇花这样的小事,在做完之后,可以马上看到这片地方因为你的付出而变得整洁,这盆植物在你的帮助下重现生机。这种劳动是立竿见影、马上可以看到效果和回报的,会给予超出你意料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我们现在还是学生,人生重心还是学习,但我想在这里呼吁大家不要忽视劳动的价值。它可以帮你在无力沮丧的时候转移注意力,马上给予你成就感;它也可以作为你休息放松的选项之一。请大家铭记在心:劳动永远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

    (作者系丹麦北菲茵民众学院游学学生,文章主题来自全国Ⅰ卷)

    2019年的色彩

    苏畅

    “六二年那么呼儿嘿,建林场那么呼儿嘿。”饱含热血的塞罕坝精神把我的思绪牵引到荒原沙地变作浩瀚林海的奇迹之中。几十年过去,绿色事业还在继续。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2019年的调色盘里会增添更多生态文明的绿色。

    有那么一段日子,我们渴望绿色。或许是戴着令人呼吸不畅的防霾口罩走在灰蒙蒙街上的那一刻;或许是树木在非法伐木者的手中轰然倒下,作鸟兽散的那一刻;又或许是小区旁的水沟被垃圾堵塞散发出刺鼻味道的那一刻。但近年来,我们逐渐摘下了防霾口罩,我们享受着树荫,我们看到清澈的河水在潺潺流动。

    不知从何时起,春季里的漫天黄沙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城市中出现的花草和湿地。城市森林面积不断扩大、公园绿地不断建设、水系治理不断强化,绿色逐渐成为居民们生活中的保护网。

    4月,北京市东城区首个智能垃圾分类箱投入使用。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回收,这对于节约资源、废物利用、减少污染等方面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传统的垃圾填埋处理方式对环境和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都造成极大的恶劣影响。垃圾分类的实施象征着我们向绿色生活又迈进了一大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巧用积分鼓励机制从垃圾分类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我相信这很快就会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随着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开幕,中国也向世界各国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与成果。以园艺为媒介,牢固“绿色生活”理念,共同建设“美丽家园”。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一样,“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中心议题,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也日益显现。

    如何让2019年的生态绿色更加浓郁,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思考的问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坚持绿色理念,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才是正确选择。

    当我们摘下口罩,打开窗,闻一闻暖烘烘的掺杂着青青绿草香气的阳光,会觉得我们现在为绿色所做的一切,都有它的意义。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现被韩国庆熙大学拟录取,文章主题来自北京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