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区域管理中的常见误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面向2035,中国教育正处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地方教育局长作为基层教育的掌门人,其专业能力关系一方教育的发展,如何加强局长教育专业能力建设,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大命题。

    区域管理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做好区域教育的掌门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差事。如何在繁杂的各项事务中理出头绪,考验着教育局长的智慧。在地方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区域教育管理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第一,统一式的改革。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发文、开会、动员、宣传、造势等方式来进行教育领域的教改课改。有校长说:“常常是市、区、县统一行动。流行洋思模式,就都学洋思;流行杜郎口模式,就都学杜郎口;流行翻转课堂,就都搞翻转课堂……”运动式的改革、机械式的照搬往往使教改课改流于表面、浮于形式。

    第二,概念化的特色。

    为了打造区域教育工作亮点,教育局要求辖区内的学校必须一校一品。特色创建的初衷是好的,是想改变应试压力下千校一面的教育现状、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但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在学校长期发展中沉淀积累出来的。于是,特色发展沦为喊口号,变成了为了特色而特色、为了概念而概念。

    第三,专制式的管理。

    教育领域专制式管理的一个最典型现象就是,校长必须绝对服从命令,教师必须绝对听从指挥,教育局指哪打哪。校长、教师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更不能有自己的专业自主性。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学校当作一个师生的文化共同体、没有尊重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学校从副校长选拔到中层干部的选配,从教师招聘到财务预算,一概由局长说了算,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不到保障。

    第四,GDP化的考核。

    GDP化的考核就是把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同于升学率。热衷于此的教育局长,喜欢按升学率给学校排名,按分数给校长、教师排队。用抓GDP的方式抓升学率,用抓生产的方式来抓教育。将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等指标层层下放、层层加压。

    因为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教育评价绝非几个简单的数字、表格可以描述。这种评价方式会让校长和教师都变得急功近利。

    出现上面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局长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够,以传统的管理思维来办教育、忽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管理要尊重教育规律,不能急功近利

    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是指教育管理者要从自己所从事的具体教育活动出发,分析具体的活动要素,把握各个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尊重教育的规律,首先要尊重教育改革的规律。课改十几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典型经验,但有些典型经验在大规模推广复制时,效果欠佳。

    为何如此?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成功,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前提条件和很多偶然性的甚至是不可复制的因素。

    教育改革不是教育局长、教育专家等少数人通过理性规划和设计就能成功的,而是全体校长、教职工、学生等教育实践的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区域的教育生态、校长的管理水平、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文化资本等都对教育改革产生着影响。

    教育改革的规律要求教育局长必须实事求是地从自己区域的实际出发,理性选择适合区域教育改革的路径与方法,审慎面对当前教育改革的诸多新理念、新模式与典型经验,不跟风、不盲从,做一个理性的管理者。

    尊重教育的规律,必须尊重学校发展的规律。学校是一个有生命周期和文化内涵的特殊组织,学校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节奏和规律。

    当前,很多地方热衷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重点大学、优质教育集团合作办学。知名专家团队引领、优质课程资源介入成为一种时尚。但在引进新资源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水土不服。

    学校的发展不仅需要各种硬件设施、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和制度规章,更需要良好的内生校园文化和外在区域教育生态协同发力。

    学校的特色不是靠几个专家总结提炼就可以的。学校的规章也不是制定以后就被全体教师员工认可。优质的课程也不是引进后就可以进入课堂。

    学校不是靠行政指令、专家智慧、优质硬件、外界资源就可以短时间真正发展起来的,而是需要时间去成长、文化去浸润。教育管理者要为学校创造良好宽松的教育生态。

    管理要尊重学校的专业性,不能越俎代庖

    尊重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性,首先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当前政府机关“放管服”、教育系统“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基层教育局并不直接管理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业务,更不能也不应该对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有过多的行政干预,而是应该为学校发展在人、财、物方面争取更多的资源,给校长一个敢于改革、大胆创新的制度空间,给学校发展创设一个安心办学、激发活力的政策环境。

    把行政的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把学术和教育的专业权力还给校长和教师,真正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师的专业地位。

    尊重校长和教师的专业自主,更要摒弃功利性的考核。GDP化考核关注的是少数成绩优秀、有培养潜力的孩子。好的教育不仅应该为国家培养精英,更要给普通人生活的信心,促进所有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团结和进步。

    教育的成就不是少数人的成绩,不是多少个北大清华,不是多少个一本达线率,而是为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孩子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