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激励让科普人才大有作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6-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以应时而变的职称制度提升科学传播普及人才的成就感,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之要,亦是保障科普人才合法权益之需。让有才者有位,是给科普人才更广阔的职业空间;让有为者有位,是给科普功勋更闪亮的社会殊荣。

    近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联合印发《北京市图书资料系列(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首次增设科学传播专业职称,年底前将评出首批正高级职称的科学传播普及人才。进行科普的人员有望获评正高职称,这一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一切变革,其来有自。目前,北京市有科学传播专业技术人员5万余人,近年来还涌现一批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或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科普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然而,虽然他们取得了专业的成果和业绩,具备了晋升相应职称的条件,但由于没有职称晋升渠道、缺乏规范的行业资格评定标准和评审组织,因此无法得到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影响了学术交流、人才流动和职业发展。而以应时而变的职称制度提升这些人员的成就感,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之要,亦是保障科普人才合法权益之需。

    有了科普,最形而下的好处是科学素养会提升、辟谣能力会增强。科普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公众与科学、科学家之间的“多年误会”。事实上,无论生活类谣言,抑或前沿技术谣言,说到底都是对科普工作成效的挑战。某种意义上,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社会民生等领域之所以逐渐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恰是因为民众关注度与科普达成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

    还是数字更能说明社会对科普人才的渴慕:中国科普研究所第9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为8.47%,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对应,《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科普人才建设的目标要求,即到2020年,科普人才总数达到400万人,其中专职科普人才数量达到50万人。但根据《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的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普人员总量为185万人,其中专职科普人才仅22万多人。这些年虽然大有进展,但缺口依然不小。在“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化缘不来”的今天,关注科普人才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命题。

    科普的意义,不仅仅是匡正是非、辨明真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离不开科普,需要不断努力。眼下来看,既要培养科普人才,更要用好现有的科普人才。让有才者有位,是给科普人才更广阔的职业空间;让有为者有位,是给科普功勋更闪亮的社会殊荣。全社会构建起培养并重用科普人才的制度体系,教育出人、产业出力,机制留人、环境暖心,前赴后继的科普人才必然会成为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一翼。

    北京市的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定政策开了个好头,但愿全国层面能在地方实践后稳妥跟进,让科普人才发出“时代好声音”,以科技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方能成竹在胸、行稳致远。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