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出振兴乡村教育新路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6-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振兴乡村教育事业,经费保障是基础,根本出路靠改革。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了加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紧紧扭住体制机制改革“牛鼻子”,在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高中学校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全面盘活城乡教师资源,推动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师配备全区统筹促公平

    榆阳区面积较大,部分乡村学校较为偏远,新招聘的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学校每年雇用大量临时带教,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偏远乡村儿童外流求学问题突出。

    2018年榆阳区出台了偏远乡村学校教师选调方案,凡是在规定的8个乡镇13所偏远学校连续任教满6年,年度考核均达到合格等次以上者,无须参加进城选调考试,直接调入城区学校任教。这个办法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当年新招聘的教师争相前往偏远学校任教。由于申请教师远远超出实际需要,我们还采取了电子随机派校的方式,确定教师任教学校。

    2018年秋季开学前,我区重新制定新招聘的乡村教师分配方案,全面取消过去新教师分配到乡镇、再由乡镇根据辖区学校需要进行二次分配。教师分配工作由教体局和人社局负责实施,两部门统筹乡村学校实际需求和新教师专业情况,确定分配学校名单和分配教师数量,再根据教师数量制定对应的教师派校编码。派位当天,采取电子派位、现场公布、直接分配的办法一次性完成教师分配工作。

    改革推行后,我区一次性配齐配足了乡村学校的各类专业教师,解决了多年来偏远学校无人去、教师留不住的难题,稳住了农村生源,回应了群众诉求,让更多的乡村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师走教城乡一体促均衡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乡镇中心学校规模不断扩充,生源增多,教师增加;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生源不断萎缩,学校教师超编,但小学科专业教师无法配齐配足。

    2018年我区出台了乡镇薄弱学科教师走教办法,实行师资共享、管理双向、质量联评、考核捆绑、补助激励5项制度。以乡镇为单位,由教育专干统筹负责,根据本乡镇所有学校薄弱学科师资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保证辖区内所有学校薄弱学科开齐开足开好。

    凡是参与走教的薄弱学科专业教师,教体局补助交通费和课时费。走教教师接受派出学校和走教学校双重管理,如出现工作不认真、次数不达标、质量严重滑坡、家长和学生反响不佳等,走教学校直接评定走教教师年度考核不合格。

    教体局借助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监测,教研室、督导室、督查室不定期进行督查,确保走教工作落实落细。每年教体局监测薄弱学科教学质量、考核薄弱教学业务,乡镇内部学校实行质量联评、考核捆绑。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的学校,校长和教师一并奖励。这项改革政策推行后,盘活了乡镇薄弱学科教师资源,实现了中心引领、资源共享、联动发展。

    学校共建同步发展促振兴

    为加快振兴乡村教育,榆阳区采取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教师待遇,一手抓学校共同体建设。近年来,我区教师待遇大幅提升,人均工资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15%,幼儿园、小学、初中班主任工作津贴每人每月分别提高到600元、1000元、1500元,所有乡村教师每月补助工作津贴200元,教师收入远远超出本区公务员。

    积极推行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名校办分校。镇村幼儿园与城区幼儿园、中心小学与城区名优小学、乡镇薄弱初中与乡镇优质初中和城区优质初中组建一对一或一对二发展共同体。共同体学校施行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师生交流、督导考核、效益联评6个“一体化”管理模式。榆阳区还为所有共同体学校配置了高清远程互动资源,支持共同体学校同步教学教研工作。

    教体局根据共同体成员校和中心校实际情况,以3年为一个周期,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和周期目标任务,实行差异化和类别化考核。

    教体局整合直属单位资源,建立师训、教研、电教、督导“四位一体”机制,加强业务指导,强化过程管理。全区每年开展一次质量联评和效益评估,区委区政府表彰奖励一批共同体优秀学校、名优学校和名优校长。

    这项改革推行后,推动了城乡学校由发展共同体变成了命运共同体,实现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特色共创、携手共进,推进了城乡教育深度融合,开辟了一条乡村教育振兴的新路径。

    (作者系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