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学照亮的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王珺

  没有领导致辞,没有嘉宾介绍,日前在山东青岛举办的“2012儿童母语教育论坛”以教师和小学生联诵“我的母语课”开篇。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及周益民、郭初阳、岳乃红等名师用主题演讲、专题讲座、研讨课、说课互动等形式与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600多名一线教师、校长共同探讨“儿童的文学教育”这一话题。

  “课堂里要有光”——这是论坛的副标题。在为期两天的诗歌研讨课、神话主题研讨课、民国课文研讨课、童话主题研讨课的课堂里,与会者真实感受到了光的存在。

  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的《莫妮的杰作》讲述了6岁的莫妮和60岁的“我”的故事。在看似平淡的对话中,儿童的天真、作者对童年的肯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南京芳草园小学的刘颖老师用她惯有的温和姿态,巧妙地运用变换角度的方法使学生进入故事的角色,上了一堂耐人回味的故事讲述课。

  来自浙江的英语教师汤萌和语文教师郭初阳带来的是两堂跨语言的“同题异构”课。前者讲的是一节英文诗歌课,以诗歌“The Art Of Catching Flies”作为文本,后者则将日本作家小林一茶的俳句《苍蝇》和我国著名诗人穆旦的诗歌《苍蝇》连缀,为五年级学生带来了一餐诗歌的盛宴。郭初阳用第一首小诗热身,为学生提供一种对苍蝇的态度,为整堂课确立情感基调。而由穆旦的诗,他不仅带领学生认识“这只”苍蝇的特点,而且引申出“作者为什么写苍蝇”的思考,进而向学生推荐了《穆旦诗文集》、《穆旦传》两本书。

  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的周其星老师更是大胆地将《鲧》、《普罗米修斯》、《盗火英雄商伯》、《托阿盗火》等中西神话素材结合起来,以“神话中的偷窃者”为主题带学生寻找神话里的英雄。

  上海交大附小语文教师丁慈矿讲的《如画的池塘》、上海福山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朱煜讲的巴金散文《狗》……无论是“民国范儿”还是“现代风”,当优秀的文学文本被教师用智慧和爱心演绎,课堂便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光彩进而照亮了孩子的心灵。

  朱自强说:“语文课堂里的确要有光,这光是由许多光束组成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光应该是儿童文学。”

  文学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怎样的意义?儿童本位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论坛为我们揭开了思考的一角,也展示了美好课堂的一角。我们期待,在现实的课堂里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光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