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理想的情怀走进基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12-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

  讲师团每年都会组织招新,吸收新的讲师力量。新成员或者已有基本成形的讲座内容,或者对某一方面特别感兴趣,经过一番培训后便走上讲台。目前讲师团拥有150多名讲师,每年进行六七十场讲座。每个周四,讲师团召开午餐会集体备课,资深讲师向新讲师传授经验,个别讲师需进行试讲,力求收到最好的宣讲效果。

  复旦大学研究生团工委书记李洁说:“博士生讲师团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团体,每名成员都会维护这个大家庭的声誉,自觉地投身其中,精益求精。”

  讲座“菜单”向社会公布后,不同的社会群体纷纷“点菜”,邀请宣讲团前往作报告。复旦大学社科部2010级博士生沈冰清讲过多场“后世博时代的党员责任”,她每次都会根据受众特点调整讲座内容。

  在社区里,有的老年听众起初对“党员责任”的讲座主题不感兴趣,觉得这是走过场,往往拿着报纸批评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沈冰清从老同志们建立新中国、建设大上海的贡献说起,逐渐化解了他们的抵触情绪,而当讲到老年党员如何发挥余热时,他们听得格外投入。走进大学校园,沈冰清就在讲座中融入青年职业发展方面的内容,契合他们的需要。

  “虽然是同一个题目,内容的变化却有四五成之多。对我来说,这需要花更多精力去准备,但讲座的效果变好了,说服力更强了。听众和活动主办方很满意,我和讲师团也为此感到高兴。”沈冰清说。

  责任和奉献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赢得了听众的好评。静安区“乐龄讲坛”负责人说:“讲师团来到社区,这是我们的幸运,许多老人都是冲着这个来的。”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把邀请讲师团开展讲座,当作本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民亲切地把讲师们称作“新时代的播火者”。

  讲师团成员对主办单位不收分文,有时对方硬塞来一些钱,大家也会上交,当作讲师团的活动经费。他们带着理想的情怀走进基层,很少把“公益”、“服务”挂在嘴边,却将奉献和责任化作了自觉的行动。

  潜旭明在2008年就加入了博士生讲师团,是讲师团评出的“明星讲师”,前后已主讲了十几场讲座。他感触最深的,是在这个平台上获得了学以致用的机会:“读博士要花很多时间做研究。我在这里把能源问题、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传播到社会上,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长足提高。在我读博士、做博士后这些年里,宣讲活动让我与社会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说:“高校有责任高举旗帜,弘扬主旋律,把党的声音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开去。博士生讲师团的成员在奉献社会的同时收获了成长,讲师团也成为文化育人的载体。今后我们将不断壮大讲师团的力量,让党的理论和先进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