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教下海:逮住成果转化的“泥鳅”?
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黄和告诉记者,在南工大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真正完全“辞教下海”。他本人也在一家科技型公司挂名董事长,但只负责技术,并不参与日常管理,对科研、教学并不影响,“在岗办企业,我还可以把研究生放到公司去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反而促进教学。”
政府的责任:关键的地方拉一把
扶持科技创业,市政府砸下巨资,如何收回成本,会不会血本无归?很多地方政府都有着这样的顾虑。作为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给自己和南京市官员进行了角色定位,希望大家在各个方面都要做优化创业创新环境的“促进派”:“领导干部要自觉当好‘后勤部长’,尽心尽责地为科技企业服务。”
目前,南京全市规划建设的20个共50平方公里的紫金科技创业特区已经全面启动,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0.7亿元,开工建设和改造载体面积512.6万平方米,建成256.7万平方米。配套设立特区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11亿元,种子(天使)投资专项资金1.8亿元,公共平台建设专项资金1.3亿元,紫金科创投资基金5亿元。到2015年,为科技创业人员提供的研发、中试平台将达到600万平方米。
事实上,在在宁高校的科创人员眼里,政府扶持对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此前,南京曾出台配套政策,公布了《南京创业人才321计划》,即用5年时间,大力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重点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加快集聚100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
根据这个计划,南京将提供包括企业初创扶持、科教特色扶持、金融财税扶持和生活配套服务等4个方面的15项政策。据介绍,企业初创扶持,主要是解决初创期的启动资金、创业场所、工商注册和创投资金、融资担保等基本问题。其中,对入选扶持项目的,南京将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人才公寓,3年内免收租金;根据项目需求,提供不低于150万元的创业投资和不低于150万元的融资担保。而对入选重点扶持项目的,在资金方面,南京市的支持将翻番。
对很多创业人员来说,科研成果最大的风险正是在“黎明之前”:高校的创业主战场在实验室,从实验室到企业还需两三年的孵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万一失败,这个风险由谁承担?《南京创业人才321计划》解决了这一难题,从实验室技术成果走向成熟产品中间漫长的孵化期,其中的风险由政府站出来大胆分担相当一部分,这些初创扶持计划还有政府提供的创业环境、硬件条件等,就是政府引导最该做的事,“关键地方拉一把”,黄和说。
在南京市蓝旗街,有一座全市首个“科技九条”示范基地——南京科技创业大厦。根据科技初创企业的特点,大厦分隔建成100平方米左右的“创业工场”。大厦内部规划建设了多功能会议室、创业俱乐部、产品展示厅、咖啡吧、健身房等公共配套设施,创造了良好的科技创业小环境。但仅仅于此,还远远不够。“斯坦福大学附近有硅谷,哈佛大学附近有128号公路……让高校师生的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就地转化,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当地要在大学周边建设科学城,为高校师生创业提供风投、孵化器、产业基地等平台。”南大党委书记洪银兴说。
今年上半年,南京市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正式启动建设了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总投资额5.1亿元。东南大学以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核心,与玄武、建邺、栖霞、江宁、浦口5区携手共建5个大学科技园,南京大学江宁科技园破土动工,南京理工大学与玄武区签订了科技合作及“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共建协议……据介绍,未来南京还将建设6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35个大学科技园,真正打造一个创业者的城市。
观点
创新激励机制为创业提供持续动力
■王文平
通过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等方式,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是大学在新形势下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功能的迫切需求。在当今科学技术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创造过程已不再完全是在大学“象牙塔”中的纯学术情境中进行,而是突破大学边界,在与全社会的知识需求者、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和面向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进行,是开放式创新过程。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变革,深度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新的知识创造模式。
高校要形成深度激发高校教师、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内在动力,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创新和创业人才,在职务、职称晋升、考核、奖励等方面建立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包括股权激励等有效的创业创新激励机制。
在激励机制方面,应改变行政化的考核方式,从考核主体、考核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以“教授委员会”为主导的同行评价代替行政考核,指标体系应注重投入产出的效率指标、注重产学研创新合作的评价指标、注重成果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并重,使绩效评价对构建高校知识创造新模式产生正确、有效的导向作用,实现高校、企业、政府等多元化知识创造主体间的有机合作,促进创新链(基础研究创新、应用研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产品链(产品小试、中试、产业化等)、市场链(融资、营销、服务等)的协同对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功能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形成全社会更高层次、可持续的科技创新创业动力机制。
完善政府公共政策和服务体系,是促进高校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政策体系和制度设计方面,政府应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强各级、各部门间政策、制度的协调性,增强政策的组合效应,在涉及高校创新创业时还应与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一致,切实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公共政策体系。在服务体系构建方面,应加强创新创业载体与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推进创业服务中介的培育和建设,形成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支撑;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为高校科技人员创业提供金融平台支持;提高面向高校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化服务功能,形成促进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
(作者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