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专家视角”看教育问题
■焦晓骏
在十月份的教学经验分享会上,年级组长徐老师以“信任”与“激励”为关键词交流了他对赏识教育这个话题的理解与实践探索,他生动的语言和成功的案例,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然而,徐老师在结语中引用的“先骄傲、后成功”及“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等观点引发了一些异议。同样有着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何老师是反对者之一。何老师向来从严治班,凡是转到他班上的问题学生,都会有较快的变化。何老师讲述了俄国化学家布特列洛夫成长的故事,甚至主张“惩罚是金”。
双方的争论趋于白热化,当主持人将话筒交给我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大家目光中的期待:大家希望我能一锤定音,化解争辩中产生的各种困惑。
我对大家说,学生的优秀表现可以赢得掌声与鲜花,这一点没有争议。那么面对问题学生或是学生的问题行为,我们应当“亮剑”还是“献花”,是强调刚性的规则还是表现柔情的期待,这方面也许是见仁见智,但绝不是随心所欲,全无规律可循的。其实,无论是激励还是惩罚,都是教育的必要手段,目的都是让不良行为得到抑制、减少乃至消失,让优秀行为更为频繁或固化。如果使用的方法不当,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接下来,我结合动机作用、自我效能、个性差异等教育心理学原理,就学校生活中实施激励与惩罚的原则和策略提出了几点想法,如:奖励要出自真诚,要提升学生的内部动机;惩罚的手段要慎重,要公正体面,可以“恩威并施”;激励与惩罚需要选择最佳时机,采取的手段都要因人而异,等等。
我补充道,“作为学校生活的指导者仅凭借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授的专业理论似乎又过于抽象,我是借助这本书获得了一点专家视角。”
我提到的这本书就是“大夏书系”新推出的《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作者是发展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赵希斌。
近年来,赵希斌在师生评价、学业质量监测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奔走在教育一线,与师生、家长们进行了大量交流。他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多主体评价,主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可以排名,但不能公开”、“没想清楚就做了,这导致了教师们的忙与累”、“你知道孩子的长处吗?如果说不出10个,你不合格”等讲座中迸发出来的赵氏小语受到不少网友的追捧。
为帮助一线教师应用教育心理学专业理论的能力,作者总结其教学、培训和科研经验,将教育管理的运作模式简化为目标、动力、方法这三类核心系统,尝试运用问题驱动,将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归类为“学生很聪明为什么却不爱学习”、“要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等10个经典话题。并将学习动力与外部影响因素、多元智力及差异性、道德与社会性发展、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等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不断引导读者以“专家视角”结合目标、动力、方法三系统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其专业素养,以利于培养读者对日常问题进行专业思考的能力。建议大家读读,也可以推荐家长读读,因为我们都是教育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